2016年12月13日

第九屆亞洲華人體驗教育會議的反思


文/李冠皇 KK Lee

亞洲華人體驗教育年會議,日前在香港中文大學圓滿落幕。這是一個讓港、澳、台、內地四地的學界、業界工作者交流,是很重要的學習平台。內地夥伴多回饋,台灣體驗教育工作者在訓練與實務經驗上,相對下較為全面和紮實、謹慎,我想這除了有賴台灣體驗教育大老前輩們的引領和教導,還有更多是關係四地政經文化背景差異,所孕育出的不同特色和現狀,然而在交流中看見彼此的弱勢困境,回饋到本身的是,要更珍惜自身優勢,共好同行。這次和2014年認識的異地夥伴再碰面外,也認識了些新夥伴。這次年會,讓我對內地拓展業界,有更細膩的觀察和視角。針對這兩天專題演講中,比較有切身感的部分,做些反思整理如下:

‌‌反思一:香港學校將體驗課程外包化的現象反思,如何確保教學品質?
‌我想這個問題,在四地都有這樣的現況存在。在我服務的學校,若是整年級往戶外上課的活動課程,的確有賴外包團隊協助,以登山為例,不太可能同時,調派大量的高山嚮導又能帶領反思的引導員來帶隊,所以由活動組老師帶領反思引導,這是現狀實際操作面下,僅能以大團隊做討論,這樣的分享與討論有達到收斂整理的效益,但若能由帶隊引導員切身觀察的提問,會顯得更佳精準與深入。所以,在我的崗位上,可以做的事情是,影響更多專科教師瞭解體驗式學習,也許有一天,學校跟隊的老師都能帶領討論,嚮導照護學生安全。

反思二:體驗式課程能否突破形式,成為教學常態?
很多學校的體驗課程是利用假日、或是單一學期一次、兩次進行。在內地越來越多的家長反對應試教育,將孩子送往其他民辦學校或國際學校,為了是替孩子爭取更多「課外活動」的機會,這些課外活動包括體育、游泳、社團、才藝,還有體驗式活動課程。所以當學校把探索課程排進課表,增加頻率或固定課時,翻轉家長和學生的既定印象,這些有賴學校領導們的支持和堅持。另外,我想這些年努力深耕的是,將學科教學融入活動課程,也是一種形式上的突破,讓學生樂在其中地學習知識,成為另一種常態。

反思三:體驗式學習概念,各學科是否都能應用?
‌我常和校內的專科老師分享,老師您的專業科目是根本,如果能夠了解並應用體驗式學習概念,您的教學現場和效益會非常不一樣。當老師從引導員角度和學生互動的時候,是促進學生思考、解決問題,進而連結學科知識。這些年來,都要很感謝老師們的協助和加入,當下的確增加老師的工作量,無論是「康橋西遊記」、「奔FUN古今大稻埕」、「奔FUN古今平江路」、「康橋熱血三國宿營」等等,全都是學校老師的協助和用心。讓活動課程和以前對比,有一些深度、有一些體驗、有一些效益。老師們願意深入瞭解以後,很快就能轉化和應用。
我想,我要持續在教育現場推動體驗式學習,‌致力於「情境體驗式活動課程」的開展,這條路要一直走下去,也望更多學科老師們一起同行。

2016年11月6日

點五步 改變的勇氣


投捕交換 改變的契機
棒球場上,我最欣賞的是捕手的位置,我認為捕手才是場上的隱藏主角。但多數人都認為,投手才是主角,在「點五步」電影中也是如此。電影敘事的關鍵點落在,一場關鍵比賽,總教練讓投捕手彼此交換守備位置。這一個「改變」,改變了兩人的關係、生命。當上隊上頭號先發投手,對他來說,啟發了更多的智慧和真理。

看見自己 改變的勇氣
點五步,指的是投手將球送出的那一跨步。當上先發投手的主角,能不能承擔和面對,永遠跟在死黨的背後,永遠做一個男二,還是看見自己的亮點,為自己而活?在棒球運動類電影中,多談輸贏、青春、熱血,但在點五步談的不是輸贏,而是跨出去做改變的勇氣。除了男主角的生命故事,其他配角如:爸爸、媽媽、隊友、死黨的懷孕女友,也都在面臨自己的改變和抉擇。

2016年11月5日

文化江蘇X城市冒險 探索知識帶走能力


文/李冠皇 KK Lee
今年七月,自己親自走一趟蘇州平江路,雖然已被商業化、文創化覆蓋了,兩千年歲月洗禮的陳年古意,但在小弄街巷中、古井小橋中,仍有許多值得深掘的故事和文化脈絡。回到學校興奮的跟長官、老師們報告和討論,就這樣展開「文化江蘇」的活動課程。

2016年10月2日

誠實品格 在教育現場當下


文/李冠皇 KK Lee

新學期開始,學生們在志願選填後,深深覺得沒有到第一志願社團而懊悔不已,使出各項絕招、各式理由,來學務處尋求換社的機會。這對全國各中學負責社團業務的行政老師,早已見怪不怪。

最近有一位中籍學生和另一位韓國籍學生,一起來找組內找同仁換社,以流利的英文,說明因為聽不懂中籍老師的中文,要換到外籍老師指導的社團。這個特殊理由,當然非換不可。當下我和中籍學生說,我記得你上學期來學務處都是說中文的啊?他以英文回應我,因為聽不懂老師的中文口音。我說好,那就先換吧!

接下來幾天,這位學生在走廊上和同學交談,我在遠處的時候,依稀可以聽到流利的中文對話,當我靠近的時候,馬上變成英文對話。有一次和他對話的同學,因為英文不夠流利,彷彿時間停止般,突然不說話,然後偷笑地跑掉。我才又和班導師確認,這位學生平時講中文還是英文?這才知道,我被騙了。

我把學生找來,開門見山地請他好好說中文,不需要在我面前演戲了。並且回家好好想想,這件事情為什麼老師覺得很重要?用不誠實的手段,換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老師完全能理解你想換社團的渴求,但如果這件事情KK不找你談,我自己都會良心不安,這會影響你以後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判斷。學生當然知道自己不對,但在當下因為太想去另一個社團,而讓自己失去標準。

我已經不談換社團應該有什麼規則?什麼才算是特殊理由?當下最重要的是談誠實的重要,這個迫切性讓我內心激動,表面卻要更平穩地和學生交流,讓學生知道,拆穿孩子偽裝的「前台」,給他台階下,下台之後要整裝待發,為了以更真實的自我,重新上台。在學校裡,老師永遠都會給你機會,前提是要真的願意認真面對。

最後在寫完自述表後(沒有懲罰,但有通知家長),我讓他回到原來該去的社團。我不知道,他有沒有真的甘願,留在本來的社團(志願序第三的社團),但這次的事件,已經讓他留下深刻的記憶。

瞬間覺得,童軍魂上身。(我是童軍服務員無誤)

童軍規律第一條 誠實:為人之道,首在誠實,無論做事、說話、居心,均須真實不欺。

誠實我不會教,但我可以給一些些引導。


體驗式學習在教育現場的創新實踐者
↓請關注Facebook粉絲專頁↓

KK兩好三Why



2016年9月26日

服務即目的 還是有目的的服務?


文/李冠皇 KK Lee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是孫文的名言,雖不是要培育每個孩子成為政治家,但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精神價值觀,仍值得借鏡參考。

因著教育政策的調整,學生參加服務學習,成為一種必修課程的概念,我相信起始的出發點、用意都是好的,觸發學生服務的動機、環境,通常有更多學生在服務中,展現出為樂於為弱勢服務的特質,找到未來到公益組織工作的志趣、報考大學的志向等。只是在相關規章制度出爐後,學生為了滿足基本規定,各類服務的方案、活動層出不窮,甚或近年來陸續有許多遊學團,主打志工服務為主軸,強調CP值很高,不僅有遊學課程還有服務學習(國外服務學習證書),當然我不清楚實際操作的細節,但我認為從動機論,服務學習成為活動中的附加價值,這和服務的精神有所悖離。每個服務學習活動,需要師長們陪伴孩子一起討論、引導。

因為服務本來就不應該有目的,服務本身就是目的。

我記得自己唸高中時,有基本服務次數、時數的規定,因為看到學務處公告,世界展望會有街頭義賣義工的機會,懵懂的和幾個同學一起去參加,每一到兩個月持續參加服務,從街頭義賣到飢餓三十等大型活動的服務,以及當時的志願服務組長,竟然我們這些小高二的學生,協助籌辦展望會初階志工訓練,讓我們從被訓練到能夠以身訓練新進志工,不論參加志工訓練的人年紀大小,這都要感謝這麼多的師長,給我們歷練和學習的機會,更知道服務他人,一種可以給予和付出的福份,進而珍惜感恩生命的一切。那些屬於我們超標的服務時數,是我和同學自己願意去服務、去身體力行的。也影響我對現在教育岡位工作的看待,學務處每一次的志願服務訊息、服務單位的引導者,都在佈建服務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在服務中學習成長,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更不容小看。

後來在展望會的推薦下,我參加了全國志工菁英獎的評選,獲得小獎項肯定。這幾年在學校服務後,我常想,志工服務為什麼要有獎項表揚?服務應該默默付出,還是大張旗鼓的宣傳?甚或需要獎項特別表揚?我想看待志工服務獎項的頒發,要引導學生看:藉著獎項肯定,啟發和影響更多人參加服務。而不是要為了得獎,才去服務奉獻的。

校友反哺服務學習
畢業校友反哺亦是一種服務學習,在服務學習的背後脈絡,是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回頭在學弟妹面前展示成果,透過活動帶領、課程教學等,都是最直接的見證未來,前提是學長姐夠優秀。這也是持續多年,我樂見自己高中校友團隊一脈相承,持續有學長姐帶領學弟妹(大三、四帶大一),回去帶領高中生、國中生相關活動課程,讓大學校友在服務中,不斷突破與成長,成為學弟妹的榜樣和對未來的想像,這都是非常正向的循環。在自己服務的學校裡,兩年前也成立了校友服務團隊,這些畢業校友大學生,在暑期輔導的綜合活動課,認真帶領學弟妹進行課程,為學弟妹感到幸福!當然有越來越多(早就有很多)的學校,有類似的校友服務團隊,讓善的種子在臺灣各個校園持續深耕。

偏鄉支教服務學習
這個暑假,我服務的學校,至少有兩個服務團隊,在家長、老師的主動促成下,前往偏遠地區支教服務,讓學生有不同於自己生活樣貌的全新體驗。其中一組,在集會時跟全校同學分享服務心得。帶領孩子去服務的媽媽跟我分享,看到孩子分享才感受到這些體驗和收穫。去回憶服務當下遇到的問題、狀況,就像是苦盡甘來之感,孩子和爸媽都有不同面向的收穫與成長。

這位媽媽還和我分享,說有另一位媽媽和他討論,聖誕假期的偏鄉服務,如何準備、經驗交流等。原來是這場集會分享,觸動另一位九年級學生,回家和媽媽分享,計畫年底利用聖誕假期,自己也要到偏鄉小學服務,很快地已經籌組好服務團隊,發想好團隊名稱、編寫服務計畫等。

我發現,越來越多的爸媽,非常支持偏鄉教育志工,且願意找尋各項資源,讓孩子親自到現場,做第一線的服務。在我自己的服務經驗中,我能帶領服務的媽媽以及新創團隊學生回饋是,如果我們可以這麼做,有機會讓受助者和奉獻者共同收穫成長:

1.學生自己去找學校、找資源(自己一條龍的完成服務歷程),會有更多的收穫。

2.長期的支援服務對象,而非淺碟式、消費式的蜻蜓點水,除了英文教學、才藝課程,還有哪些自己可以身體力行的實質給予(滿足當地現況需求)。

3.事前有系統的籌備、教育訓練,老師資源整合與加入。


這樣的服務學習,雖然資源有限、經驗不足,在學習成長的層次、面向上有更多的可能性。


體驗式學習在教育現場的創新實踐者
↓請關注Facebook粉絲專頁↓

KK兩好三Why


2016年9月21日

活化教學 回歸體驗教育精神


文/李冠皇 KK Lee

越來越多的活化教學研習,在談桌遊融入教學、遊戲式教學等,回到教育現場老師們也都努力的研發設計、教學與評量。那麼究竟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帶給學生哪些不同的收穫?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要定義這些教學活動的「目標」。

這幾年和不同學校、科目的老師交流,大家其實都往一個大方向走:活化教學而起的聯絡教學、跨領域整合等,讓綜合活動不再只是單純的活動課,而是真正跨學科的學習整合,讓學生有多元能力的培養和知識拓展。

那麼將遊戲融入教學,是一種形式?一種趨勢?是相得益彰,還是喧賓奪主?有些老師一開始的動機是,為了讓學生不睡覺、讓學生覺得課堂有趣,所以將本來的聽講,轉化成桌遊活動(常見的是卡牌活動),因此網路上相應的活動設計分享資料很多,也成為研習的熱門議題。這樣的教學活動能讓學生覺得有趣,也可能藉此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誘發學生喜歡上某學科,認真學習後,在成績上有很大的進步。這些例子屢見不鮮,大家更樂見這般教育現場的改變。

這裡我想談的重點是:學習動機的重要性。將遊戲融入教學活動,讓反對者認為這是一種欺騙、甚至遊戲的規則結構脫離現實,也模糊了虛擬/真實的界線。我則認為,要從體驗教育的精神來看,體驗活動讓學習者有機會,真實體驗某一情境/事件/狀況,進而針對方才的體驗分享、討論,和真實世界連結,以獲取更多元的觀點論述。這是體驗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標。當然有些體驗活動/教育桌遊(尤其是新創設計)的規則和真實世界脫鉤,都需要老師們持續的修正改進,在學生體驗中的回饋,可以有更多的調整,而且通常也是最直接和有益的,過往學生最常來找我,批評指教我和學校老師們的活動課程設計。

學生從來不會覺得,老師用遊戲來包裝教學,是一種欺騙、一種說詞或是一種套路。反過來說,老師也不特別強調這是一種遊戲教學,而是一門主題課程,整合學科知識和體驗活動。反而要強調,這可不是帶你玩(出去玩),而是一門和其他課程同樣的課。反而,我們越不強調遊戲、活動時,學生的樂在其中學習不是假裝或暫時脫離的,而是在整體的教學脈絡中,浸潤式的學習和反思。

無論設計何種形式的活化教學,都不要忘記回頭看看教學目標。除了能力培養之外,學科知識才是主角,專科老師的專業展現,才能回饋到學生的學習收穫中。因為各式體驗活動,能帶給學生的能力培養,有太多教案、活動設計可以參考,都有賴體驗教育先進的長年耕耘和創新。但我們還需要更多,能夠回應學科教學目標的新一代活動課程。


延伸閱讀:
桌遊《富饒之城》設計者:我設計的遊戲市提供有趣的挑戰,不是用來教什麼東西的


體驗式學習在教育現場的創新實踐者
↓請關注Facebook粉絲專頁↓

KK兩好三Why



2016年8月10日

拆解轉化寶可夢 談活動課程設計黃金元素


文/李冠皇 KK Lee

日前,瑞士巴賽爾市以寶可夢作為城市行銷的主題,透過幽默詼諧的方式,開展抓怪獸的旅遊城市地景,藉此吸引全球網友的目光。影片中,真人版的怪獸和寶貝球,在真實世界和玩家互動連結,以詼諧方式突顯玩家低頭看手機,卻沒看到真實世界的美景,以及虛擬世界被丟球的感受等。真人版的「擬虛」,別有另一番新奇體驗感受。試想,開展教學活動時,如果要借用/連結時,除了模擬再現之外,還需要搭配哪些元素,有機會促進教學效益?


這幾天陸續和幾位學生請教,為什麼大家喜歡這款手遊,為什麼好玩有趣?聽著學生侃侃而談遊戲的規則、特殊設定、升等機制等,其實和多數的網路遊戲大同小異,但寶可夢勝出的重要背景是皮卡丘的故事情境。也是先前雖台灣有公司設計出類似的AR遊戲,卻未有大量玩家投入跟風的關鍵,因為這個情境故事,不需要再花資源、時間來建構,讓遊戲參與者要去重新了解與認識,這是筆者觀察很重要的關鍵因素。

那麼重新拆解寶可夢的活動設計,轉化在教育現場的活動課程設計,筆者試著提出三個重要的關鍵元素:教學情境、活動規則和學科內容。三個元素都能達到最佳狀態,那麼綜合出來的活動歷程,相信是學生滿意、老師喜愛度較高的課程內容。


教學情境

寶可夢的情境,讓大眾進入門檻低,平易近人的讓大小朋友一起瘋狂。轉化到活動課程設計,不需要因為設定某一個小說故事、電影情節,而需要重新舖陳、播放影片,來強化情境。而是這個情境,本來就讓學生直接浸潤,更直接地說當活動主題一公佈,學生已經充滿期待,那麼這是加分的情境設定。


活動規則

各項遊戲設定,無不促進角色升等,透過打怪、攻佔等歷程,爭取最後大魔王關卡的結局(最終勝利)。因此,搭配寶可夢手遊的設定,將其轉化為真人版課程活動時,老師們需要細細解構原本遊戲的各項設定,挪移轉化才能符合整體脈絡。


學科內容

依其脈絡將學科課程加入其中,包含先備知識導入、同儕教學、學習效益驗證等面相,交相參照藏在各項細節裡,讓學生回到學科領域的學習,才是此類活動課程設計的根本。

筆者以上三個黃金元素,試著轉化模擬一個寶可夢式活動課程的轉化與想像:

驛站暗示著小隊行進的路線,每個驛站都是一個小的學科挑戰活動,完成挑戰的小隊,可以得到寶貝球(真實小球),累積多少球,可以前往道館,進行學科大關卡挑戰,遊戲中分為三派別,進行佔領道館的部分,轉化到真實活動,就可以促進小隊間相互結盟、討論的可能性(能力培養的體驗設計)。另外,相應的薰香晶片,轉化為應援解惑的學科補充、同儕教學等,或是另外加分的機制等,都可以讓教學活動有不同的活潑變化度,但究其根本─學科內容(教學設計)才是核心,需要教學領域老師的投入和支持,這樣的真人版想像,才有機會被實踐。



延伸閱讀:

看嘸《Pokémon Go》英文介面?中文解說在這裡!

把你打入水池!皮卡丘用「寶貝球」收服玩家


體驗式學習在教育現場的創新實踐者
↓請關注Facebook粉絲專頁↓

KK兩好三Why


2016年8月4日

隔宿露營該二十年如一日嗎?

文/李冠皇 KK Lee
在臉書的頁面上,時不時會看到學生轉貼一則,網友討論隔宿露營的文章。《被操爆、吃超爛、睡超差?國二隔宿露營根本是繳錢去被虐?》,廣大網友的回應真實且深刻,引起經歷過隔宿露營的人高度共鳴,成為一種集體記憶的網路展示。

細看這些回應,可能有些誇大,但也反映與呈現,台灣過去二十年來,隔宿露營教育現場的微型態樣,更值得教育現場的工作者,可以多些思考:原本的教育意義、課程設計和現場引導的隊輔工作,是不是在執行上有些落差,而讓真正的參與者,有這些感受?

2016年7月23日

那些年,我們一起看的「大哥劇」


文/李冠皇 KK Lee
這是網路上谷歌:大哥劇。能看到一系列大歌劇的影片,這是我覺得主持話術、演員演技和劇本創意都搭配很不錯的其中之一。我自己第一次看大哥劇,是在輔大2004年領導才能訓練營中,學長姐在營火晚會表演給我們看的。我覺得好有梗,不用什麼道具,但需要有創意有笑點的橋段安排。到底是原本架構很簡單、很經典,所以搭配相應的時事話題,就能產生極佳的舞台效果。所以直到現在全國各大學校系的營新宿營,大哥劇的出現可謂歷久彌新。

2016年7月22日

回家和聚心們Touch Together





























好珍惜每一次,大家把我找回家的機會。每一次回家,回到聚心活動團隊的家,和大夥一起上課,越來越是一種享受。

2016年7月15日

如果《Pokémon GO》有教育版!?

文/李冠皇 KK Lee
在臺灣《Pokémon GO》任天堂手遊尚未正式開放前,我的臉書就被學生分享其相關的新聞、外掛搶先試玩等訊息徹底洗版。就不難發現,AR(Augmented Reality)技術徹底讓年輕人著迷,新鮮酷炫的科技體驗感,讓玩家開始追逐自己的威望升等,開展另一種線上社群媒體的經營風貌,在線上、線下間的虛實共感,更讓新世代愛不釋手。所以我在想,如果這是一個教育版的軟體,那該有多好!

AR結合GPS很完美
這是一個將AR和GPS追蹤定位相結合的遊戲,過去幾年在教育現場應用AR技術,已經越來越普遍,學生拿著平版或智慧型手機,對著書本、雜誌、博物館展品等,利用AR軟體掃描,在實體上浮現相應的影片、文字、動畫等,來擴展學習知識面的跨度。2014年在一次參觀防災教育館的校外教學中,我嘗試利用AR發佈任務,讓學生體驗擴增實境的新鮮感。深知老師能夠自製的AR呈現效果有限(影片內容、秒數、文字內容等)。市面上有越來越多古蹟導覽應用AR技術,可以參看過去的遺址狀況(照片、影片方式),文字解說等,都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

另就GeoCaching尋寶應用在教育的部分,很多學校將其應用在地理探查、綜合活動方位判定等課程應用。2013年起,在任職的學校和學科老師設計結合生物:《GPS動物園追蹤》;結合歷史:《奔FUN古今大稻埕》等活動課程,皆應用GPS、iPad等科技載具進行主動學習的體驗。
因此,設想將這兩種科技結合在一起,應用在教學現場,那麼學生靠著團隊搜索在大街小巷中,透過AR穿梭過去、現在甚至是未來等時空(線上/線下共感),想像站在大稻埕長老教會古蹟前,在iPad看到日治時期的樣貌,輔以影片敘事,這樣的學習是豐富且直接的。更不要忘記GPS的設計是要走出去、動起來,而非坐在室內滑著手機或平版而已。

AR+GPS&SL(Situated Learning)更狂
除了AR和GPS結合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以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做為基底,讓學生在情境中自己去體驗和探索,才是真正的主動學習,而這些體驗才會更真實且深刻。神奇寶貝的遊戲主題,深刻烙印在青少年,甚至是現在的青年都有神祕的吸引力(對青年來說,神奇寶貝可是小時候的遊戲,只是現在以新的樣貌再現。)在故事情境中,自己去創造、累積威望,鬥智鬥力(走出戶外需要體力),教育版的想像是,將其訓練的過程任務,轉化為完成學科任務、題目,這才有趣好玩,誘發學生愛上學習。遊戲化的教學平台,不勝枚舉,且在在顯示有助於學習效益的提升。

如果《Pokémon GO》有教育版!?
對於老師來說,要給予App內容,絕對不是一件難事。因此,想像一個:有情境(學生喜愛耳熟能詳的故事背景);有運動(GPS移動感、戶外感);又有科技(AR虛實共感)的教育版App,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是遙不可及的事嗎?或是已經有這樣神奇的App?老師們一定會願意投入學習內容的設計,那麼屆時媒體呈現的將會是:青少年瘋教育版Pokémon GO,樂此不疲的瘋學習。

究竟Pokémon GO怎麼玩,玩什麼?這個香港蘋果日報的影片很清楚。

延伸閱讀:


體驗式學習在教育現場的創新實踐者
↓請關注Facebook粉絲專頁↓

KK兩好三Why





西遊取經 珍貴的經驗學習之書


文/李冠皇 KK Lee

西元629年,玄奘法師西行取經。其故事幻化為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一千多年後,華東康橋國際學校250位學生,將從西安大雁塔出發,西行萬里學習取經,沿途夜鋪火車,專家講座,紮營篝火,沙漠徒步,騎馬體驗,邊關貿易,學校交流等。學生將化為現代孫悟空,在此次西游征途中培養七十二變的國際適應力,諸如,吃苦耐勞,團隊榮譽,溝通協作,文化交融,英文口說等。期許學生走在絲路上,成為一位有思路的新世代領袖。

2016年7月12日

學校為什麼不搞活動了


文/李冠皇 KK Lee

《學校為什麼不搞活動了》,是一篇近日在微信朋友圈中,引起網友紛紛轉傳分享的文章。是對中央電視台《都是蚊子惹的禍》電視節目的沉痛反思。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下方的這段註解,反諷的意味濃烈卻不失真實性:

如果你身體不太好,先不要到醫院,你最好堅持走到學校門口,然後暈倒在校門口,先把醫藥費賺出來。現在你連學校門口都不用去了,你就說是學校飛出來的蚊子叮了你,才得了病,學校照樣賠償你。我不知道媒體為什麼對報導這類學校的新聞樂此不疲,我想大概是因為學校、老師毫無還手之力吧。

2016年6月28日

登山領畢業證書,矯情?腳勤?


文/李冠皇 KK Lee

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帶著孩子走出教室,爬山、單車環台、溯溪等,拓展學生的舒適圈。但因為教學活動設計的細節,沒有被一般大眾看見,所以「登頂領取畢業證書」,或是「鼓勵孩子硬撐身體不適攻頂」這類的新聞內容,讓人覺得登山只是這樣的形式或噱頭,對於學生健康關照不重視等。前陣子更有作家、醫生討論,這樣的登山教育,是不是合適?要孩子攻頂領畢業證書很假掰。這看在跨領域協同教學的課程設計者們,其實蠻難過的,也表示我們做得還不是很足夠。當然,什麼叫做好的登山教育,還要更很多教育界先進,持續請益賜教。但就我知道,學校從校長到老師們,年年針對戶外活動課程,要求不斷調整修正、戰戰競競。從安全風險到課程設計,無一不細細要求。

如果只是帶孩子登山學會技能,完全不需要學校老師的加入,教育的價值在於促進學生多元展能的學習與發展,當登山不再只是登山的時候,靠著孩子「腳勤」親自體驗看到大山的風景和大自然的生命力,在體驗中探索學科知識,在小隊中培養能力,這才是我們認定的教育價值。



在玉山或雪山頒發畢業證書、在嘉明湖邊拿著自己的蛻變布條吶喊、在山屋看著爸媽親手寫的家書、下山後反思引導等,都是這趟體驗學習的教學活動之一。我們帶給學生的從來不是征服大山,而是面對自我的挑戰學習,從訓練期間開始,一點一滴的學習登山技巧、裝備使用,只有身體力行,學生才能真的學會。這些儀式、活動,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部份,這一點都不假掰,而是一種教學情意的佈建與促進學生更多方面的發展。

扎實的登山訓練,是每位師生一步一腳印走來的,對於學生的健康、身體狀況更是不敢大意(身體健康自填、隨隊醫生關照、專業嚮導帶領)。身體狀況不適合爬山的學生,往往是被我們勸退的。相關醫療專業觀點,請參閱王士豪醫師:兒童登高山,行、不行?



如果以外界所定義的「貴族」學校來看我的學生們,我反而覺得我的學生夥伴們,真的擁有的太少、還不夠,因為我覺得真正擁有品格和能力,才是真的(好還要更好)。這些戶外體驗課程,讓孩子們面對困境、問題解決,小隊要完成各項任務,接連而來的合作溝通、共好感恩等,這才是登山戶外教育最可貴的部分。這些經驗都是獨一無二,更不會如筆者所說,登過大山就少年得志,學生在老師的反思引導中,所啟發到都是自己的渺小、大自然的偉大、團隊共好的珍惜等,這些收穫絕非大人能預期,往往是更加深刻且真實。



有一年,攀登嘉明湖的某一梯次,因雨勢太大,在專業嚮導的評估下,全梯下山返回登山口,在反思引導時,學生對於未能攻頂有太多的遺憾、懊悔,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學生的轉化分享,當焦點不再是能不能攻頂,而是班級團隊共同努力走過的歷程,從行前訓練到殘念的嘉明湖,就像真實人生一樣,不是什麼都能預設好、照自己的設想前進的。我想這樣的收穫,從八年級學生口中說出,是非常不容易也很感動人的。而這些,都是大山教會我們老師和學生的事情。

也只有腳勤,才能擁有這一切。


延伸閱讀:
帶國小生登玉山畢業 作家po文「很假掰」

別讓畢業典禮變成告別式


體驗式學習在教育現場的創新實踐者
↓請關注Facebook粉絲專頁↓

KK兩好三Why

2016年5月5日

說康橋熱血三國的故事


文/李冠皇  KK Lee

「開戰!」
「殺!」
「關羽在哪裡?」「劉備在哪裡?」
「在這裡!在這裡!」
「哪一個國家會統一天下?」
「魏國!魏國!」
「蜀國!吳國!」

這是行前說明會上,我和全八年級三百位學生的對話。聽起來一點也不像是「正常」的活動說明。路過的人,可能還以為我們在進行網路遊戲、或是一場三國戲劇的演出。這的確是全臺灣國中生共同記憶的隔宿露營行前說明,但在康橋領袖培育計畫的架構中,將宿營做了突破性的革新,可謂全國獨一無二的隔宿露營,獲得2013全國創意教學KDP國際認證獎綜合活動特優殊榮,樂見陸續有不同團體、老師們相繼仿效,應用在各式營隊、活動、宿營中,讓更多的學子能在充滿動機的狀態下,積極認真地進行有效學習。


不改變很可怕,但改變讓人怕
時任童軍團長的工作,除了童軍課程、童軍團的組織與經營外,年度的重點工作為隔宿露營活動。因為大學時代擔任學生領隊,支援各家旅行社的校外教學、畢業旅行、隔宿露營活動,對於控團流程再熟悉不過,再回想十五年前,自己也是國二的學生時,當年的隔宿露營和現在的隔宿露營,到底有沒有差別?

當我發現流程、模式幾乎沒有改變時,才驚覺這樣會不會有點恐怖?十五年前甚至更久以前,隔宿露營的模組一成不變,全臺灣國中生的隔宿露營,大家都會有相同的共同記憶:按表操課進行分站活動、炊事或烤肉、營火晚會、高空繩索、遊園闖關等等。我們還在用十五年前的方式來教育現代的孩子嗎?

因此,我和呂岡侃組長提出,是不是有機會改以情境包裝的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參與學習,不會因為制式的按表操課而顯得意興闌珊。我從宿營搭建帳篷的情景出發,提出三國情境的營造,作為宿營的直接呼應,組長則從個人專長的桌遊經驗,展開很多次的討論對話,來豐富整個營隊的架構、規則。

訓育組一開始提出,以三國故事情境來包裝隔宿露營時,並沒有得到太多的支持。我還記得,八年級導師說明會,我因為還在準備向學生說明的簡報而缺席,不過從呂組長從會議室回到辦公室的神情,可以感受到不太妙!導師提出很多疑問:「國外升學的學生沒有讀過三國史。」、「四張A4滿滿的攻略規則看不懂、規則太複雜了!」,老師們多半認為這樣太複雜了,還不如往年那樣單純就好。聽得出大家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在沒有看到改變的實況前,有太多的擔心,但這些擔心全都是出於善意。

我接著問組長:「那後來決議是什麼?」最後是在廖志強主任支持下,以及李慶耀副校長裁示:「讓訓育組試試看,從今年開始,就以三國做為隔宿露營的情境主題。」讓這樣的創意構思,能夠真的運作。

可想而知,老師們抱著觀察、擔心的心情,來看待這次的隔宿露營。我和組長當時壓力很大,我可不想被看笑話,更要相信自己的專業,如果情境、規則都對了,那麼學生的學習就不是我們要擔心的。回過頭想,李副校長若沒有支持我們,可能連嘗試的機會都沒有,非常感謝長官給我們很大的發揮空間,進行創意教學的發想設計與執行。


情境引導的力量
導師說明會後不到一小時,換我要和學生進行說明。感受到老師們的擔心,讓我在修改最後說明的簡報檔時,顯得心不在焉。只有告訴自己把期望寄託在學生的反應上,學生喜不喜歡、瞭不瞭解這些規則,等會就能見真章。

說明會之前,我只集合各班班長來抽籤,抽出代表班級武將的名稱,領了空白布條,回去彩繪武將班旗,學生只知道這次宿營做了很多調整,對於細部的活動內容是完全不清楚的。對活動籌辦單位來說,的確是很大的挑戰。

說明會一開始,我剪輯了紅遍兩岸的電視劇《三國》部分片段,中間穿插本次宿營的關鍵字,帶領學生進入情境。片尾是一位武將大喊:「開戰!」,部隊群起呼應:「殺!」影片播畢,我特意停頓了一下和學生說,我來看看我們是不是有默契?換我喊了一聲:「殺!」三百位學生也跟著喊:「殺!」,接著我問:「劉備在哪裡?」該班學生大聲喊著:「在這裡!在這裡!」,「到底誰能統一天下?」魏蜀吳三國的國號此起彼落。熱血三國宿營,就是這樣揭開序幕的。

情境學習是我們的教學策略,引起學習動機是我們優先考量的部分,如果學生沒有學習動機,那麼再精采的教案學生都沒有機會學習。反之,如果學生因為情境融入,他在既有的規則框架中會很享受學習,因為那種自主學習的動力被激發以後,學生積極的渴求學習的熱情,將是給予老師最大的回饋。在康橋領袖培育計畫中,各主題活動課程中,都能見到這樣的學習風景。

當學生願意跳進來玩、跳進來體驗時,學習就已經開始了。顛覆過往一陳不變的宿營流程,學生往往到最後面學習動力遞減,只是盲目地跟著流程進行無止盡的分站闖關,真正學習的部分,到底還剩下多少,在教育現場的老師們,應該都很清楚。


三國攻略讀出致勝關鍵
四張A4滿滿的攻略規則,對老師來說像是無字天書,但對於學生來說再熟悉不過,尤其對平常喜歡線上遊戲的玩家學生,我們企圖運用貼近學生的語言、模式,讓學生不知不覺的融入情境,對於部分不玩網路遊戲的女同學來說,一開始看不太懂,但在學生間相互討論、說明後,很快的大家都能了解要怎麼進行活動。這是一種分組合作學習的體現,要完成任務挑戰前,更需要每位夥伴清楚活動方式、瞭解致勝關鍵所在,學生相互教與學的狀態下,不正是體現分組合作學習的概念。

在兩天一夜的宿營中,學生透過兩次的「武將單挑」(童軍、學科分站闖關)、營火晚會的班級舞蹈表演,來爭取最多的兵力點數,兵力點數蒐集的多少,將影響最終決戰的「攻城略地」時的策略分析與應用。

學生需掌握攻略規則,以及掌握自己國家所有兵力點數量,瞭解其相對應的結果,才能規劃出完整且有效的戰略佈局。各國家需派出軍師,共同分析整合資源,以分配每一個小隊的工作,發揮其功能性,共同爭取國家最多兵力數。

每個國家的首都兵力,也由各國軍師決定,並由學生自己擔任關主,旅行社的領隊則擔任裁判的角色。軍師團要如何掌握最新戰況,由學生自己決定,透過電話傳達,或是派遣傳令兵通風報信,讓軍師團依戰情再下達新一波的戰略,現場相當緊湊刺激,充分體現學生分析決策的能力。

攻略規則的設定,主要設定學生如何賺取兵力點數。各項關卡中可賺取的點數、或是生活常規的違規扣點等,都在攻略中一一說明。特別是在攻城掠地的時段,攻守間的兵力限制、勝負確定後的相關機制、兵力點數用光如何補充點數等等,所以學生要細讀攻略,才能掌握致勝的關鍵。



攻城掠地玩學科
攻城掠地時,每個國家在開戰前須固守該國首都,首都駐守的兵力點數,則由該國家自行決定,開戰前會公告目前各國家首都的兵力數,由各國家開始擬定自己的策略,兵棋推演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有些孩子的思路相當清晰,有些孩子則擅長和同國小隊長相互溝通說服,待大家都討論完成後,才開始攻城掠地。

攻城掠地的活動內容,從第一年由旅行社提供的趣味遊戲,在第二年有了大幅度的修正,就是攻城掠地將各學科領域,當學期的教學進度融入,攻守交換的決定性關鍵,在於學生對於該學科領域的掌握程度。行前在學校,各國代表就已經抽籤是決定好,自己國家首都的對應科目是什麼。我們也特別和各領域老師串通好,不能事先透漏考題範圍,就宿營當天來做該學科的學習成效檢測。

動員各學科領域的老師,提供學科活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康橋的老師們全力支持下,成就每一科目的關卡內容,攻城掠地的現場也由現場班導師擔任解說與判斷輸贏的角色,攻城略地時最美麗的風景即是師生的互動時刻,學生與老師專注地進行教與學,為了讓學生真的有在學習;為了聽懂老師解說的規則;為了攻下他國首都;為了守下該國首都,每一位參與者都積極參與其中。

當我們把學科領域融入以後,學生為了寫出化學式,認真討論的學習態度,更超乎老師的預期,老師們說,從未看到學生這麼喜歡化學式,會的同學教不會的,就是一種學習進行式。學生為了拿下勝利,熱愛學習的模式被啟動,就不容易停下來了。我們也更希望這樣的影響力、情境感染力能持續轉化到課堂上,再次強調學習動機的刺激,是進入學習的重要起點。也許學生因為這樣的方式,點燃了對學科學習的興趣,也是我們想要達成的目標之一。



飄洋過海到無錫三國城
2015年八月,我調任華東康橋,張總校長、莊校長、廖主任帶著我開始一場尋尋覓覓找尋場地的工作,耗時半年的時間在交相比照各個場地後,最後選定了太湖西山島上的牛仔渡假村,做為課程場地,進行童軍技能、探索活動、自力造筏,第三天抵達無錫三國影視城,在三國真實情境中,進行最精彩的攻城掠地學科闖關。兩岸學生沒有差異,在這個情境下,努力爭取兵力值,為國家團隊創造高分,認真積極的學習,都是一樣的專注認真的表情。出發前算數學題、背英文單字,成為八年級學生休息時間的活動。

攻城掠地學科內容,也讓內地老師們辛苦了。學科活化活動怎麼設計、學習手冊怎麼安排鋪墊,都讓老師們一開始搞不清楚狀況,因為沒看過熱血三國的實際情況、對於這樣的活動課程更是陌生,所以在前置作業上,老師們花了不少功夫,真的非常感謝。也讓華東康橋熱血三國挑戰營元年,在2016年四月底順利圓滿完成。


反思引導沒有劇本
學生在攻城略地後,分數往往有了很大的改變。透過反思引導,學生回顧分數改變的可能原因和歷程。我常會問學生,如果再進行一次,你覺得可以怎麼調整?學生多數對策略應用的部分感到可惜,多希望還能再玩一次,要從失敗經驗中再挑戰一次。

有學生在學習單上寫說,「突然有個人跑過來說,這是我剛拿到的兵力,我們相信你能做出好的抉擇與分配。」這是他感受到不同班級學生間相互信任與合作的力量。也有學生說:「我覺得,這是我在康橋有史以來,最好玩的活動。」這樣聽起來好像是別的活動都不太好玩,但也道出學生對這樣的活動安排是相當有感,且能夠全心投入參與的。不過老師們還是要強調,這絕對是比較級,其他活動也是很好玩的。

我記得有一年在反思引導時,我沒有針對將焦點放在策略應用前後的比對,而是關注在學生分班在即的情緒,從七年級開始在各項領袖培育計畫的主題活動中,培養出深厚的情感,讓學生面對分班前的最後一次活動,感到不捨與珍惜。有同學在台上分享時,不禁潸然淚下。我特別強化珍惜友誼的部分,更勝策略與分數的討論。

記得學生在七年級的時候,在各項領袖培育主題活動課程中,很在意輸贏。這次,大家即使知道輸了,也沒有責怪、謾罵,只有更多的包容,和看見彼此的合作情誼,這樣的體驗心得,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實屬難得。宿營結束的那天晚上,更有學生在臉書發文:「兩年了,終於更瞭解彼此,但卻在此時要分流。」

當大家為了分流依依不捨時,除了哭泣的宣洩外,後續轉化為正面的看待,知道剩下的日子要更珍惜、團結,我想這些收穫,絕對是學生真正能帶走的,在情境中主動積極的學習、體驗,才能有這些收穫和發現。

反思引導沒有公式、沒有辦法預先設定提問的題目,而是引導員在課程歷程中與反思現場,需要敏銳地觀察與思考,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與發表。在這些課程經驗中,每一次學生的體驗情況有所不同,同時也是考驗老師們在反思提問時,是不是能夠隨機應變,讓反思的效益被看見。


不忘教育初衷 給學生最好的
顛覆全國隔宿露營的創意教案,從無到有有賴全校行政與教師團隊的支持,讓我們有機會付諸實行,讓學生能在情境中享受學習。我們其實有太多機會放棄,有太多機會回到傳統,交給旅行社一手包辦,我們可以落得輕鬆。許多長官與教育前輩,常常告訴我們,教育工作很辛苦時,回頭看看孩子,就知道自己要堅持的是什麼?

回到教育的初衷,能給學生最好的,何樂而不為?除了教育熱情外,我觀察我們的團隊,從上到下都有對自己挑戰的特質。每個年度針對領袖培育計畫,求新求變、不斷修正教案,只希望能補足先前的缺點,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益。

我們和教育界前輩分享熱血三國宿營時,最常被人家問的是,你們有沒有擔心過,攻城掠地讓學生自由攻站,學生會不會趁機休息、偷懶?第一年還沒執行前,我們的確擔心過這樣的狀況,但在現場我們才發現,我們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在活動現場,學生相互影響的力量太大,大家玩得太投入,時間到了還不甘願的回到起點集合,更讓我們相信,學生投入了、踏進來第一步,後續的學習歷程,學生會自己探索和發現,因為這是學生主動的,唯有自己想要的,才會真有收穫。

我們樂見這樣的教學策略與模組,能夠被社會各界廣為應用,更期許自己,這般的真人版線上遊戲,能不斷進化,融入學科領域老師的創意與專業,讓隔宿露營不再只是單純的露營體驗。


體驗式學習在教育現場的創新實踐者
↓請關注Facebook粉絲專頁↓

KK兩好三Why


2016年5月4日

2016情境體驗式活動課程研習_杏壇武林大會


文/李冠皇 KK Lee
這是第三次參加Sci-Flipper研習社群課程,也讓我有機會和更多人分享體驗式學習,如何在教育現場推動。但有別於和別人分享,這次可是「玩」真的!讓老師在體驗中,去解構課程設計,轉化應用產出新的教案,才能回到研習參加者身上,帶走收穫。

老師們在研習中,就像學生在體驗時一樣,斤斤計較論輸贏(這應該是太投入了),隨時切換老師/學生身分,在參與中、解構中不斷轉換,為了是要有更多的刺激,將收穫帶回自己的教育現場。我想對每一位參加者來說,這是很特別的經驗。有老師回饋這樣的活動課程,有三個層次: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評估能力以及闖關(學科)能力,這三個層次的交叉綜合運用。

不過就在反思引導的階段,我才知道,原來研習者自身的發現與改變,遠比課程設計創新還要重要。因為改變的力量,是能夠被看見、感染在場的夥伴。我身歷其境地感受這樣的能量,欣喜老師的改變,更是這個社群持續往前走的動力。


我想全臺灣,應該就這獨一無二的研習社群,總讓大家彼此分享、共同創造課程內容,一起經歷、一起討論、一起共備。這是我看見很特別的部分,創辦社群的昌宏老師,真是幕後的推手。我僅以這部影片,做為這次研習課程的心得,更是向所有富有熱情的研習老師致敬。




延伸閱讀:
杏壇武林大會研習官方網站
Sci-Flipper翻轉社群臉書


體驗式學習在教育現場的創新實踐者
↓請關注Facebook粉絲專頁↓

KK兩好三Why


2016年4月2日

華東康橋單車環臺反思1─高峰經驗

文/李冠皇 KK Lee
創造體驗者的高峰經驗,是體驗式學習的重要元素之一。完成連續十二天,近千公里的踩踏挑戰,很可能是這群夥伴,到十六歲之前,最艱苦的經驗。絕對夠讓學生深刻體驗,但這就是學生的高峰經驗?我自己從這次課程設計、執行後,回顧檢視,我覺得可從三個面向來做考慮:體驗者準備程度、環境因素考量、有意圖的設計。

體驗者準備程度
從每次行前訓練的鋪墊,師生共同創造出的挑戰氛圍,是首要關鍵。當大家對於這件事情,多保持正面積極的態度時,就是好的開始。我記得要進行最後一次訓練前,有一位新生轉入,媽媽和孩子都很想參加這個課程,我們要求學生,務必參加第四次85公里的訓練,當天從出發到結束,我只要看到他,就會問他,還可以嗎?學生都跟我點點頭!要離開學校前,他也說,沒問題了。晚上,我就接到媽媽的電話,孩子覺得這不是他想像的騎車,他有些卻步和遲疑,要不要繼續參加環臺挑戰。媽媽的這通電話,是我們還能和孩子溝通、討論、引導,再讓學生自己決定,要不要參加。接續輔導老師的介入,和他談話溝通後,學生願意正面地繼續接受挑戰,她最後也順利完成12天環台的騎行。

前述的例子,給我很大的警惕。這就是我有沒有判斷好,參與者的能力、準備程度,演變成不是他該階段能接受、認可的挑戰,可能變成意外或是反效果的經驗。若這是學校對於轉學生的的安排,我應該做更多的溝通或是另外安排訓練,讓學生能更快進入狀況。這次好在媽媽的堅持,以及即時反饋,才能成就學生,這難能可貴的環臺體驗。



環境因素的考量
在華東地區的行前訓練,礙於地形因素,沒有長爬坡可以騎行,只能從里程數的加長,漸進式地訓練。因此回到臺灣,還有三天的長爬坡、臺灣市區道路的練習與適應。另一個自然因素是,上海冬天的溫度較臺灣寒冷,低溫7、8度下雨天,這樣的騎行是很辛苦,也增添挑戰性。當學生到臺灣騎行時,相對11、12度的下雨天,反而適應的非常好,但是到南部24、25度時,體力明顯下滑,這是身體適應的調整度問題。

因此在創造高峰經驗的設計上,哪些部分其實是上海學生的舒適圈,相對應的往外延伸,才能增加挑戰難度,以這次為例,長爬坡、暖陽成為學生覺得難度變高的因素,在這些自然環境因素的配合下,會有更多擴張舒適圈的機會。

有意圖的設計
大團隊的騎行,我認為生活管理也是課程設計的一部分。我們設計生活競賽榮譽卡,讓領導力的培養不只限於騎行過程,而是落實在這十七天的每時每刻,房間整理、餐桌整理、小隊作業等。緊密地環繞在整理課程體驗中,展現同理、榮譽的團隊觀。

在學校場域的課程,從來就不會只是,腳踏車騎完臺灣,而是有領導溝通、生活禮儀、學科融入、文化探索的部分,擴增學習效益。都有賴每一位參與的師長,共同努力照看每一個細節。有效的意圖設計,是讓不同體驗者,有開放多元的體驗結果,而非千篇一律,引導員則在多元的體驗結果中,進行引導討論。



延伸閱讀:The Adventure Experience Paradigm- Simon Priest


體驗式學習在教育現場的創新實踐者
↓請關注Facebook粉絲專頁↓

KK兩好三Why


2016年2月5日

活動與課程的黃金比例

昨天參加鍾昌宏老師主辦的Sci-Flipper11翻轉教師社群。11代表兩年多來第十一場次的自主研習,能號召到全國有創意、有熱情、有專業的老師共學,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自發性的研習,沒有研習時數、要自費便當費、要利用自己的假日,到底這群老師是瘋子還是太閒了!?進來了才知道,在這裡面都是怪咖(高手)老師,這些專業資深的老師,在尋找改變、創新的教學模式,讓孩子受益。

這次的主題是,在每一次研習後,回到自己的班級、課堂,老師們如何轉化和應用。採用心跳300秒短講式工作坊分享,每位老師用心準備與分享,將最精華的教案、心得、理念,分享給所有老師。回顧與感恩這一年的學習、分享。在這裡分享,自己這次研習的收穫。

老師們都是活化教學高手
這些怪咖老師,身懷絕技、熱情、專業,要讓學生獲得更多、學得更好,在自己的學校可能很孤獨、很無助、很焦慮,但在這裡,找到志同道合的老師們,把這看作相互取暖也可以,因為沒有相互取暖,這些熱情的火花回到學校,很可能很快就熄滅。在這次的分享工作坊中,我發現每位老師都是活化教學的高手,都是熱情滿意的教學者,給我很多刺激和養份。不管在自然、語文、綜合活動、班級經營等各領域上,老師們都有自己的創新方式,和孩子們相處、互動,跳脫窠臼地讓學生有更多思考、分享、對話、批判的機會。


教學活動的創意思考
老師們知道,傳統講述讓學生昏昏欲睡,更不能肯定學生真的學會了?(通常是沒有真的學會)因此在教學流程中的教學活動,要創造讓學生願意跳進來、願意學習的動機,而且能持續到課堂結束。這對學科老師來說,要磨到箇中要領需要時間和經驗累積,所以研習社群的貢獻在於大家的分享、刺激,讓自己可以有更多的發現和創造的可能。每次我在發想活動課程時,我先思考的是:我是學生,我會想要怎麼學,讓我很喜歡學習。所以我和學生聊天最近大家在談什麼/追什麼、看學生在看的偶像劇、電影。學生喜歡的學習模式,轉化成創意思考的元素:情境/競賽/科技/創造變因。如果一個課程能有這些元素,學生不會覺得自己在學,而是在玩中學。當然在活動前面的先備知識要足夠,活動後面的反思引導要確實,才不會反客為主。

活動與課程從來就不是平行線
在討論的過程中,有個議題是:活動與課程的比重分配、或說兩者如何兼顧等。我記得2013年第一次進行GPS動物園追蹤後,我們自己的發現是,在童軍領域的部分太多,學生在體驗團隊合作的比例,比生物課程高出很多。所以往後幾年,我們不斷在調整,找出黃金比例。加了學習單、加了向民眾解說介紹動物。活動與課程的融合,豐富課程的多樣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在學習,才是我們要的。在昨天的討論中,有老師說:需不需要活動進行,要回歸教學目標。我想這就是在提醒我們,學生真的在學習、真的有學習到,才是我們身為教育者的初衷。

教育志業路上人人都是老師
我從大學開始到處「玩」,創辦南山高中校友聚心活動團隊、系學會會長、旅行社畢業旅行領隊、公關活動工讀生、企管顧問講師助理、學生營隊籌辦帶領、外商銀行部門尾牙活動籌辦帶領,在這些歷程中,我感謝南山中學活動組長鄺若銘老師,在我研究所論文寫不出來的時候、困惑工作選擇時,問我:難道你在三四十歲的時候,還在帶畢業旅行?從那時候開始,才真正放空自己,虛心地接觸體驗式教育,更要謝謝派樂活動諮詢有限公司老闆賴恆毅老師,給我很多體驗式課程設計與帶領的概念,接著幸運地進入康橋工作。從來不知道自己有一天,能夠踏上教育志業,也因為自己的活動背景,我知道我缺少教學、課程等面向的專業知識,我不只要把童軍老師做好而已。好在學校的主管、教育前輩,給我很多教導,讓我收穫滿滿。共同創造很多精彩實在,真正跨領域的綜合活動課程。希望這樣的理念,可以有更多老師實踐在教學現場,讓更多的學生受益。參加研習遇到好多優秀的老師,我好幸運!我還有很多不足,需要每位教育先進,給我很多很多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