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7日

看著貝爾學體驗教育3─引導員特質

跟著貝爾去冒險》是中國東方衛視真人實境節目。野外求生專家Bear Grylls(貝爾‧格爾斯)帶領八位演藝明星,展開叢林探險的紀錄片。我想這無疑是一團隊建立與個人成長的課程,然而透過節目拍攝錄製,讓我們可以更清楚看見學員的成長、引導員的課程設計與帶領技巧。些許情境片段,都值得我們反思,如果我是當下的引導員,我會怎麼回應、提問?我從三個面向來思考:課程設計 、引導技巧 、引導員特質。

在節目呈現上,仔細觀察貝爾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動作,都富含著引導員應具備的人格特質。這些透過電視節目發揮的影響力,更明確的展示在一般大眾眼前,更是對華人體驗教育圈引導員的現狀,做出回應與挑戰。我整理了,在節目中,幾個顯著的貝爾引導員特質。

以身作則─讓學員感受同在一起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貝爺,要求學員吃下富含蛋白質、熱量的動物、昆蟲。這是很多人不敢做,或者是覺得過於殘忍的事情。每一次他要求學員吃的時候,他會進行示範,而不是只說不做,這是非常重要的處理。讓學員感受到,引導員都跟我們一樣,做同樣的事情。接著就是學員,敢不敢、願不願意接受挑戰。


引人入境─或幽默或嚴肅地帶領學員進入情境
貝爾總是以風趣幽默的口吻、充滿精神、好奇的提問,引領學員接收每日挑戰訊息。透過暖身活動、反思引導的階段,不斷地再鋪陳接續的挑戰,讓學員在階段性成長中,不斷地去適應和調整,進而回歸到自我認同、突破的階段。


設身處地─同理體驗者的個別狀況
引導員在帶領經驗中,類似「大張偉」般抵抗性的學員,一定不會少過。通常這樣的學員需要引導員更多的照應(但非過度的關心),需要引導員有技巧地讓他融入團隊,被團隊其他夥伴看見與包容,接著再談個人的突破與成長。這樣的學員,不被觀眾喜愛,卻是收視率的良藥。但在引導的角度,這樣的學員更需要細心的調整課程,激發出個人的挑戰慾望。應該說,這樣的學員更得引導員的喜愛。第九集中,大張偉時在無法克服高空的恐懼,最後並沒有進行挑戰,這是很棒的示範(有時候,過度的挑戰,會造成反效果)。還是我們會因為群眾的叫囂與鼓舞,而貿然讓沒有準備好的挑戰者,進行「不安全」的挑戰。


我書寫的貝爾引導特質,是每一位引導員應該有的特質。以此檢視也提醒自己,是不是每一次冒險活動中,我都能展現這些特質,讓學員感受到、學習到。貝爾在中國進行這樣課程設計,除了看到中國的自然環境的獨特與精彩,更提醒我們,華人體驗教育圈的引導員,可以做得更多、更好。電視節目發揮教育功能,在大眾面前能看到冒險拓展後的蛻變,是體驗教育圈正向發展的契機。更希望未來,有更多體驗教育類的節目,而課程帶領的老師不再是一位英國童軍,而是華人體驗教育界的資深老師,開展更多華人在地化的節目,會有更多跟著某某老師去冒險的節目。

延伸閱讀:
看著貝爾學體驗教育1─戶外團隊課程設計

看著貝爾學體驗教育2─引導技巧

看著貝爾學體驗教育3─引導員特質

看著貝爾學體驗教育2─引導技巧

跟著貝爾去冒險》是中國東方衛視真人實境節目。野外求生專家Bear Grylls(貝爾‧格爾斯)帶領八位演藝明星,展開叢林探險的紀錄片。我想這無疑是一團隊建立與個人成長的課程,然而透過節目拍攝錄製,讓我們可以更清楚看見學員的成長、引導員的課程設計與帶領技巧。些許情境片段,都值得我們反思,如果我是當下的引導員,我會怎麼回應、提問?我從三個面向來思考:課程設計 、引導技巧 、引導員特質。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九集的課後反思(部落會議)。貝爾對於小白的行為表現,描述與回顧的鉅細靡遺,從他第一次失敗後,一個人獨自翻回起點、再次上場仍發抖害怕,最後全身無力地懊惱放棄,貝爾計算著小白奮力翻回繩子的次數,不只一次、兩次,而是七次。接著強化這樣的精神,給小白個人、給整個團隊。貝爾的談話中,也在次強調與帶領團隊回顧營隊開始時的前置引導,究竟這次的冒險之旅,是不是能夠有所成長與改變,在活動強度的增加中,大家看見越多的改變與突破。

我覺得這段談話,表現出引導員清楚課程設定的目標,在這段課程中,到底要給學員什麼內容?而學員的真實經驗,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同時也展現了引導技巧的純熟與細膩。這是我非常欣賞的一段討論。反思自己,若我是當天的引導員,在時間允許下,我可能會先就小白違反團隊安全規範,先做討論,再予以肯定強化,其堅毅挑戰自我的精神。

在各集節目中的部落會議,多是先進行事實回顧(可能是學員一起拼湊,可能是貝爾直接精要描述事實),接著在具體行為的部分加以著墨,接續強化個人的成長與改變。依循WHAT→SO WHAT→NOW WHAT的引導流程,因著營隊一天一天的推進,螺旋式的討論與深化,有助於體驗者舒適區不斷擴張。

從電視節目製作的角度,通常在部落會議時,多節錄貝爾的發言,而非著重於學員的談話,而將學員的反思多用於事後拍攝,穿插在回顧畫面中。我想這些都是回顧與反思的方式之一。同時,也讓觀眾看見,體驗者的想法與成長。

引導技巧除了研習課程的學習外,更重要的是不斷地練習與帶領,同樣的課程設計,因著不同體驗者,有不同的體驗歷程,接續的討論帶領也要因應調整。每一次的帶領,對引導員來說,也是一次一次的學習。每次的引導帶領,因著引導員的特質、經驗、角度,而有所不同,我常和夥伴討論的是,如果再帶一次,就剛才的體驗歷程,還可以怎麼提問?每次都要戰戰兢兢地去回顧和思考,或是前輩者的指點下,才能讓一次更好。

延伸閱讀:
看著貝爾學體驗教育1─戶外團隊課程設計

看著貝爾學體驗教育2─引導技巧

看著貝爾學體驗教育3─引導員特質

看著貝爾學體驗教育1─戶外團隊課程設計

前言
跟著貝爾去冒險》是中國東方衛視真人實境節目。野外求生專家Bear Grylls(貝爾‧格爾斯)帶領八位演藝明星,展開叢林探險的紀錄片。我想這無疑是一團隊建立與個人成長的課程,然而透過節目拍攝錄製,讓我們可以更清楚看見學員的成長、引導員的課程設計與帶領技巧。些許情境片段,都值得我們反思,如果我是當下的引導員,我會怎麼回應、提問?我從三個面向來思考:課程設計 、引導技巧 、引導員特質。


從教學、練習到體驗
在前面集數中,貝爾多會先進行示範教學,接著再請學員跟著操作。冒險的強度,也愈趨增強。針對八位明星每一個人過不去的「成長區」,有不同的設計環節在裡頭。在前面集數中也漸漸被突顯,也讓團隊夥伴彼此知道與瞭解,在面對不同關卡時,能給予不同程度的支持與協助,這些有意圖的設計,可以讓彼此之間看得更加清楚。因為那些恐懼、害怕,不是裝出來的,而是真實的生命經驗正在突破與成長。
我印象中,第八集邀請新的一位明星加入,貝爾特別設定,讓團隊中最為排斥課程的大張偉,進行教學與帶領新人的工作,這是學習金字塔中,較高層次的學習是,將自己已經會的部分,轉化教給其他人。這同時更能建立大張偉的信心及參與課程的積極度。



Adventure Wave 結構明確
雖然在各集節目中,沒有明確的標示:暖身、體驗、反思。不過在整個節目流程的呈現上,是顯而易見的。以第五集為例,利用爛泥抹在夥伴身上、臉上,看起來像是對換上乾淨衣服的學員的處罰,但同時也是對這些體驗者,從外在內在開始改變,拋開自己的光環、外在。第六集為例,在爛泥上做伏地挺身、及撐地爬行,頂著登山包半蹲喊著:我愛泥土、我愛雨水,沒有雨水、沒有磨練。這些都是活動開始前的暖身活動,也預告著接下來的挑戰,將會越來越艱鉅,不會讓你有時間去注意自己的衣服、身體變得多髒。突顯前置引導的重要性。

每一集的重點體驗項目結束後,貝爾會進行所謂的「部落會議」,透過對當天活動體驗的回顧、討論,而通常他會設計一個:獎賞與懲罰的段落。透過正面鼓勵表揚正向行為,不見得是當集表現最優秀的、通過挑戰最快的,可能是具體行為上產生關鍵作用,或是突破個人的舒適圈。懲罰是為了提醒、強化個人需要突破或調整的部分。


冒險活動是跨越生命崁的工具
在節目中,我們看到學員戰勝自己的恐懼,學員說:跨過這個崁,就過去了。不就是我們不斷在談論的:舒適圈的擴張。無論節目中設計哪些挑戰項目,這些都只是工具。體驗過後,需要有引導員的關照,甚至節目錄影的訪問人員,其實都是一種讓體驗者反思沉澱的對話,這些對話是相當具有意義的,這是體驗者對自我的肯定與突破。

延伸閱讀:
看著貝爾學體驗教育1─戶外團隊課程設計

看著貝爾學體驗教育2─引導技巧

看著貝爾學體驗教育3─引導員特質

2015年5月8日

康橋熱血三國宿營 在體驗中探索知識

隔宿露營是全臺灣八年級學生的共同回憶,甚至是大家的集體記憶。但在世代流動的狀態下­,二十年前後的隔宿露營卻如出一轍,這樣想起來似乎有點恐怖:按表操課進行分站活動、­炊事或烤肉、營火晚會、高空繩索、遊園闖關等等。我們還在用二十年前的方法、活動,來­教育現代的孩子嗎?

康橋雙語學校自2012年起,融入三國情境,各班化身武將,除了學習童軍技能、宿營體­驗之外,更加入學科領域闖關,讓學生透過兵力點數募集,經過兵棋推演後,展開攻城掠地­學科闖關。歷年來魏國、蜀國各統一天下一次,今年康橋熱血三國宿營邁入第三年,最後由蜀國再度完成天下霸業。

今年學校師長精進情境營造的部分,製作三國大旗及五銖錢幣,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投­學習。老師們的課程目標是:行以求知─在體驗中探索知識!除了團隊合作溝通、策略思考­的能力培養外,更重要的是學科在活動中自然地探索學習、思考。

各國武將在第二天換上戰服,凝聚國家氣勢!把握最後累積兵力的機會,夥伴們積極學習­為國家爭取榮譽,表現最佳精神!透過走繩、信心起立、搗麻糬、賞鯨船等平面低空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其中體驗信任、專注等品格。第二天下午邁入尾聲,累積一天半的兵力點數­將在此階段善加運用,爭取更多兵力。訓練學生兵棋推演、策略思考的能力。


丞相老師們則在各城池,擔任學科教學的工作。學生利用上週發給的丞相錦囊電子書,預先預習、查找答案,有助於今天攻守城池,同國家的中學、國際兩部學生,必須相互協助、分享資源、截長補短。軍師團在攻守轉換的過程中,利用手機、平板和各小隊傳遞訊息、下達最新戰術,透過戰情中心整理所有訊息,當下做出最及時的戰術,學生在體驗中不斷學習、思考。另外設立招兵買馬區,提供兵力補充的學科考試專區。以及不定時出現的神祕兵器:赤兔馬、方天畫戟、孫子兵法,各代表不同兵力數,完成指定學科挑戰,就能拿走兵器!

經過兩天一夜淬煉,學生在享受中學習成長。攻城掠地後學生在反思中共學,讓體驗課程能轉化沉澱。吳國8C學生說,感謝同國805班學生,能賺取很多兵力數,為805學生感­到驕傲!學生能打破班級建制,欣賞其他班級學生的拼勁、能力,這般共融共榮精神,是學­生在體驗中自己發現的!不枉老師丞相精心設計熱血三國宿營!更有學生說,學到過程比結­果還要重要!老師們在行前精心設計課程,在活動現場看到學生認真投入學習,備感欣慰。­更加肯定自我,致力於讓學生在體驗中探索知識,樂在學習!

2015年4月25日

發現自己的天賦

從小,姊姊為了陪伴我和妹妹,有時候會要我們兩個進行畫畫比賽。相較於美術系畢業的妹妹,我的畫畫功夫真是奇差無比,從小我就知道,我很不擅長畫畫。可能因為這樣,我特別欣賞和羨慕,能畫出一手好圖,或是設計出很有美感的藝術品的學生。

八年級熱血三國隔宿露營,各班即將出發征戰。課前的情境營造,我們讓學生自己畫各班的武將班旗,年度紀念布章設計等。學生往往能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產出。每一個人有自己的天賦,在教育現場,我們能佈建更多舞台,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去嘗試與探索,是很重要的。

前一篇我談的《學習者為中心的反思回饋》,讓學習者自己畫畫來呈現反思內容,係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反思。前陣子帶學生到動物園進行校外教學後,回到學校我們讓學生小隊,自己畫出當日最有感受的部分。學生專注有神地進行討論、繪畫,接著上台分享故事,欲罷不能。畫畫成為反思的工具之一,也是很棒的。

體驗式學習的反思,如果不是談自己體驗到的,只談老師覺得應該給的,造成體驗和反思之間的斷裂,這並非延伸式地學習與思考。活動課程結束後,學生的反思還在持續,接著學生要製作童軍簡報、影片,專題研究報告,生物課報告等,課程從線的延伸到面的構連,其目的即是整合學生的學習,這才能落實綜合活動課程。

課後反思的作業即為多元評量。學生透過影片製作、簡報製作、小組互評等機制,讓每一位學生找到自己的舞台和亮點。學生在校外教學當天,體驗中還要邊玩邊錄影、拍照記錄,從自己體驗的視角來看待活動課程,這樣的思考是持續且深刻的。同時,我們也能培養和發現,對於電腦資訊、影片剪輯、簡報設計等有極高天賦的學生。感謝協同教學的老師們,大家能凝聚高度共識,給孩子能力和知識並重的課程。

期待學生接下來產出的報告!


2015年4月3日

學習者為中心的反思回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老師在課程設計上,重視回饋反思的階段。這個階段不僅僅驗證學生的認知、技能層面,更是情意的充分展現與表達,豐富學習者的思考和學習。老師提問的技巧,則更顯重要!

在眾多針對反思引導的研習中,我們常聽到3W、4F、5Q、六頂思考帽等,各類引導技巧與脈絡。目的都是希望學生能真正有所發想與發表。但是我們是不是有想到,這些提問是不是真的就是學生的活動經驗,還是只是引導者自己認為的體驗感受?

在《反思之峰》一書中,提出四類引導者的風格。同時也標示出四類反思風格,其屬性為以學習者為中心,又或者是以老師為中心。這對我自己有很深刻的反思。我在每次的討論中,所採用的方式、提問的問題等,到底偏屬於何類?

第一類:讓學習者有自我反思的能力。不需要靠別人的引導,能夠自己處理經驗,並且深刻地進行反思。我想對一般大人來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這是我們的教育目標:如果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開始培養反思力,絕對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第二類:參與者導向的反思。引導者給予某些開放式的框架、方法,讓學習者在其中自在地發想。讓學習者連結自己的體驗經驗。我們帶孩子爬山的時候,學生回到家要自己撰寫學習手冊,手冊有一頁是空白的塗鴉和心得欄位,我無法預設學生在爬山過程中會體驗到哪些,因此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貼近自己的經驗。或者利用圖卡、照片等工具,讓學生自己聯想反思。


第三類:傳統問與答。這是我常用的方式之一,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給團隊。對老師來說,每次的提問,都是經驗的累積。要能夠細微地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提出具有反思力道的問題,才能深化團隊的思考。

第四類:前置引導。在活動前引導者已經為團隊下錨,且能預設體驗者接著將會有哪些體驗,而設計引導的問題與對話,以達到課程目標。

這四類引導風格,沒有優劣的比較,而是不同課程需求,引導者可以思考運用不同的風格切入,以求學習者的最大學習效益。反思之峰一書內有反思風格的測驗,我在四類的風格中,全落在二、三類,一和四全部掛蛋,更提醒自己要有更多的嘗試與挑戰。有興趣的老師,可以買來看看!

延伸閱讀:體驗真實與引導真實

2015年3月19日

熱血三國宿營─在情境中主動學習



今天中午召集了八年級11個班級、38個小隊長,進行熱血三國宿營Ver.3.0第一次小隊長會議。主要針對三國隸屬、武將、城池(學科)等進行抽籤。學生積極地聆聽活動細則,以為這學期的隔宿露營,做最好的準備。這是學校推行第三年的熱血三國隔宿露營行前準備。


不同世代的隔宿露營 應該一樣嗎?
隔宿露營是全台灣八年級學生的共同回憶,甚至是大家的集體記憶。但在世代流動的狀態下,二十年前後的隔宿露營卻如出一轍,這樣想起來似乎有點恐怖:按表操課進行分站活動、炊事或烤肉、營火晚會、高空繩索、遊園闖關等等。我們還在用二十年前的方法、活動,來教育現代的孩子嗎?這是身為團長的我,對自己的提問和反思。

因此,我和學校訓育組長開始討論,是不是有機會改以情境包裝的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參與學習,不會因為制式的按表操課而顯得意興闌珊。我從宿營搭建帳篷的情景出發,提出三國情境的營造,作為宿營的直接呼應,組長則從個人專長的桌遊經驗,展開很多次的討論對話,來豐富整個營隊的架構、規則。企圖創造真人版的線上遊戲,讓孩子在攻略規則中,體驗探索團隊合作、資源共享、問題解決等能力的培養。

改變很孤獨 多數人會擔心
我們一開始提出,以三國故事情境來包裝隔宿露營時,並沒有得到太多的支持。導師們提出很多疑問:「國外升學的學生沒有讀過三國史。」、「四張A4滿滿的攻略規則看不懂、規則太複雜了!」,老師們多半認為這樣太複雜了,還不如往年那樣單純就好。聽得出大家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在沒有看到改變的實況前,有太多的擔心,但這些擔心全都是出於善意。最後在學務主任、副校長支持下,得以讓這樣的創意構思,能夠真的確實執行。真的感恩長官們的支持。

學生行前說明會之前,我只集合各班班長來抽籤,抽出代表班級武將的名稱,領了空白布條,回去彩繪武將班旗,學生只知道這次宿營做了很多調整,對於細部的活動內容是完全不清楚的。對活動籌辦單位來說,的確是很大的挑戰。

說明會一開始,我剪輯了紅遍兩岸的電視劇《三國》部分片段,中間穿插本次宿營的關鍵字,帶領學生進入情境。片尾是一位武將大喊:「開戰!」,部隊群起呼應:「殺!」影片播畢,我特意停頓了一下和學生說,我來看看我們是不是有默契?換我喊了一聲:「殺!」三百位學生也跟著喊:「殺!」,接著我問:「劉備在哪裡?」該班學生大聲喊著:「在這裡!在這裡!」,「到底誰能統一天下?」魏蜀吳三國的國號此起彼落。熱血三國宿營,就是這樣揭開序幕的。

情境學習是我們的教學策略,引起學習動機是我們優先考量的部分,如果學生沒有學習動機,那麼再精采的教案學生都沒有機會學習。反之,如果學生因為情境融入,他在既有的規則框架中會很享受學習,因為那種自主學習的動力被激發以後,學生積極的渴求學習的熱情,將是給予老師最大的回饋。在康橋領袖培育計畫中,各主題活動課程中,都能見到這樣的學習風景。


攻城掠地玩學科
攻城掠地時,每個國家在開戰前須固守該國首都,首都駐守的兵力點數,則由該國家自行決定,開戰前會公告目前各國家首都的兵力數,由各國家開始擬定自己的策略,兵棋推演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有些孩子的思路相當清晰,有些孩子則擅長和同國小隊長相互溝通說服,待大家都討論完成後,才開始攻城掠地。

攻城掠地的活動內容,從第一年由旅行社提供的趣味遊戲,在第二年有了大幅度的修正,就是攻城掠地將各學科領域,當學期的教學進度融入,攻守交換的決定性關鍵,在於學生對於該學科領域的掌握程度。行前在學校,各國代表就已經抽籤是決定好,自己國家首都的對應科目是什麼。我們也特別和各領域老師串通好,不能事先透漏考題範圍,就宿營當天來做該學科的學習成效檢測。

動員各學科領域的老師,提供學科活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康橋的老師們全力支持下,成就每一科目的關卡內容,攻城掠地的現場也由現場班導師擔任解說與判斷輸贏的角色,攻城略地時最美麗的風景即是師生的互動時刻,學生與老師專注地進行教與學,為了讓學生真的有在學習;為了聽懂老師解說的規則;為了攻下他國首都;為了守下該國首都,每一位參與者都積極參與其中。

當我們把學科領域融入以後,學生為了寫出化學式,認真討論的學習態度,更超乎老師的預期,老師們說,從未看到學生這麼喜歡化學式,會的同學教不會的,就是一種學習進行式。學生為了拿下勝利,熱愛學習的模式被啟動,就不容易停下來了。我們也更希望這樣的影響力、情境感染力能持續轉化到課堂上,再次強調學習動機的刺激,是進入學習的重要起點。也許學生因為這樣的方式,點燃了對學科學習的興趣,也是我們想要達成的目標之一。

2015年3月8日

4F拼圖反思法


提高大團隊反思效益
一位引導員,帶領反思引導時,最適合的人數約12人。這樣有機會讓每一位參與者,在反思討論中有充分的機會表達己見,而非單純聽取他人的想法、思考。在學校場域中,無論是在課堂上或是校外教學活動,往往一個班級35人由一位老師授課,更不用說大型校外教學,往往是整年級或是將年級分梯次,即使規劃課程的主事者安排反思引導的時段,然而這樣的反思效益究竟還有多少?一直是體驗學習在學校推動所面臨的挑戰。

2015年2月22日

學習共同體與體驗式學習

年前,隨學校教師團隊海外研修,到日本兩所學習共同體中學觀課。當翻譯不斷強調,學習共同體是一種教育哲學觀,沒有一定的標準教學流程,重點在於讓學生真的有在思考,就是正在學習中。透過小組討論,撰寫個人的學習單,當問題有些難度時,學生再度翻閱課本閱讀、複習,深信學生自己發現的答案,這樣才是真的學會。說到這裡,是不是和體驗式學習的某些概念不謀而合?因此,我在這次的研習中,不斷思考回應,到底學習共同體和體驗式學習有哪些相近之處,而提出下列幾點看法:

 一、教育哲學觀上位思想趨近
佐藤學提出,學習共同體是一種教育哲學,老師沒有一定的教學流程,但是能掌握其中的精神,讓學生真的能在課堂上思考,就是學習的開始。我想無論運用哪一種教學法,能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才有機會談論學習成效。佐藤學更強調,在討論中、書寫學習單中,學生自己發現的答案,才是真正學會且能帶走的。我想這和體驗教育的上位哲學杜威的做中學,不謀而合。學生自己體驗到的發現,才會真正被帶走。也就因為這樣的哲學觀趨近,其精神核心也就相差不遠。

 二、老師是引導員的角色
學習共同體的班級,班上約九組,每四人一組。老師在課堂上進入學習單討論的階段時,學生迅速調整桌椅開始討論,老師的角色就是在各組走動,觀看小組討論的狀況,時而傾聽記錄、時而提示引導,在討論一個段落以後,邀請或指定某組別發表階段性的答案。透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課堂的時間多是學生在說話討論,老師則是扮演引導、重點整理提醒的工作。這看起來老師好像很輕鬆,實則不然。老師在設計學習單就像我們在設計體驗活動一樣,要達到教學目標要有精準的設計,才能讓學生在歷程中去發現。 

三、一堂課不只一位引導員
一位老師,要確實掌握九個小隊的學習狀況,我認為有一定的難度。老師真的能掌握36位學生在這個階段的討論?就像一位引導員能夠確實帶領的團隊人數約12人一樣,有效地觀察引導,才能深化反思內容。當我有這樣的疑問時,就看到有些課堂上,不只一位老師。原來,有些課堂會有兩位老師共同授課,由其中一位主導,在小組討論時,兩人分攤九組的觀察,我想這是很棒的調整。前提還有兩位老師彼此信任,共同授課、議課,受益的是上課的學生。 

四、不要怕教室很安靜
佐藤學觀察一個學習共同體學校的成效,是以學生討論的聲音大小來判斷。我們在參訪時,感受很明顯的就是七年級和九年級班級的差別。七年級學生的討論,相當熱鬧熱烈,對比九年級的討論是小聲平和,原來佐藤學觀察,聲音越小代表學生正在思考,也以此來判斷學習單題目的難易度,困難的題目要更多的思考,教室可能瞬間安靜下來,學生各個嚴肅、皺眉地翻閱書本,苦思答案。這和初為引導員時,我們最擔心團隊安靜無聲一樣,覺得冷場、尷尬?實則不是,這樣的安靜也同時代表大家正在思考,因此引導員要多等待,不要怕安靜。 

五、JUMP思考與反思分享
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位理科老師,在九堂課程後設計JUMP的學習單,用以整合瞭解學生學習成效。這間學校望出去就是富士山,老師以富士山頂的雲層變化來討論氣候變化等。這貼近學生生活脈絡的命題讓我驚艷,開堂的引言是幾句日本氣象諺語,燕低飛、貓舔臉就是代表快要下雨?來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這堂課對學生來說很困難,但有部分學生能說出一二,但還是不太確定,就留待下一堂課繼續延伸討論。這樣的延伸思考與整合,是相當重要的練習。回到體驗式學習的反思引導,如何轉化學生的發現,而能思考未來如何應用,更是我們持續堅持的方向。

借鏡日本學習共同體的推廣,這不是官方教育部的政策推動,而是佐藤學和一群教授,長年來在各中小學推動這樣的學習觀。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每個月都會有一次教授蒞校參觀指導,並在這一天開放日,每一間教室都開放給外賓參觀看課,下午則會有該校一位老師公開授課,校內的老師會進入課堂在各小組觀察、引導,最後接著進行學生學習狀態的議課。讓想要導入學習共同體的學校、老師,能夠全程觀察、學習。學習共同體能夠在日本全國推行,這的確是持續耕耘的成果。這次最大的體會是:讓學生真正有在課堂上思考,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