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日

學習者為中心的反思回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老師在課程設計上,重視回饋反思的階段。這個階段不僅僅驗證學生的認知、技能層面,更是情意的充分展現與表達,豐富學習者的思考和學習。老師提問的技巧,則更顯重要!

在眾多針對反思引導的研習中,我們常聽到3W、4F、5Q、六頂思考帽等,各類引導技巧與脈絡。目的都是希望學生能真正有所發想與發表。但是我們是不是有想到,這些提問是不是真的就是學生的活動經驗,還是只是引導者自己認為的體驗感受?

在《反思之峰》一書中,提出四類引導者的風格。同時也標示出四類反思風格,其屬性為以學習者為中心,又或者是以老師為中心。這對我自己有很深刻的反思。我在每次的討論中,所採用的方式、提問的問題等,到底偏屬於何類?

第一類:讓學習者有自我反思的能力。不需要靠別人的引導,能夠自己處理經驗,並且深刻地進行反思。我想對一般大人來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這是我們的教育目標:如果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開始培養反思力,絕對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第二類:參與者導向的反思。引導者給予某些開放式的框架、方法,讓學習者在其中自在地發想。讓學習者連結自己的體驗經驗。我們帶孩子爬山的時候,學生回到家要自己撰寫學習手冊,手冊有一頁是空白的塗鴉和心得欄位,我無法預設學生在爬山過程中會體驗到哪些,因此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貼近自己的經驗。或者利用圖卡、照片等工具,讓學生自己聯想反思。


第三類:傳統問與答。這是我常用的方式之一,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給團隊。對老師來說,每次的提問,都是經驗的累積。要能夠細微地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提出具有反思力道的問題,才能深化團隊的思考。

第四類:前置引導。在活動前引導者已經為團隊下錨,且能預設體驗者接著將會有哪些體驗,而設計引導的問題與對話,以達到課程目標。

這四類引導風格,沒有優劣的比較,而是不同課程需求,引導者可以思考運用不同的風格切入,以求學習者的最大學習效益。反思之峰一書內有反思風格的測驗,我在四類的風格中,全落在二、三類,一和四全部掛蛋,更提醒自己要有更多的嘗試與挑戰。有興趣的老師,可以買來看看!

延伸閱讀:體驗真實與引導真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