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4日

隔宿露營該二十年如一日嗎?

文/李冠皇 KK Lee
在臉書的頁面上,時不時會看到學生轉貼一則,網友討論隔宿露營的文章。《被操爆、吃超爛、睡超差?國二隔宿露營根本是繳錢去被虐?》,廣大網友的回應真實且深刻,引起經歷過隔宿露營的人高度共鳴,成為一種集體記憶的網路展示。

細看這些回應,可能有些誇大,但也反映與呈現,台灣過去二十年來,隔宿露營教育現場的微型態樣,更值得教育現場的工作者,可以多些思考:原本的教育意義、課程設計和現場引導的隊輔工作,是不是在執行上有些落差,而讓真正的參與者,有這些感受?

「睡到半夜露水太重帳篷垮掉才是悲劇」
「一群小孩根本就不會煮東西」
「帶隊的成年人根本有病」
「第一天搞得你要死要活,然後再跟你稱兄道弟,噁心。」
「還有在臉上抹黑炭的,一點都不好玩」
「前面先虐人,要結束時再說捨不得大家,所有人哭成一團,超北七…」
「隔宿辦得有意義的教育單位大有人在,每次都說培養奴性有失偏頗」
「明明就是去玩的,怎麼大家參加的好像不一樣?」
「我七年級初的,露營滿好玩的啊」

當我在學校工作,負責籌辦隔宿露營時,去回想自己國二的隔宿露營經驗時,我發現流程、模式幾乎沒有改變時,才驚覺這樣會不會有點恐怖?二十年前甚至更久以前,隔宿露營的模組一成不變,全臺灣國中生的隔宿露營,大家都會有相同的共同記憶:按表操課進行分站活動、炊事或烤肉、營火晚會、高空繩索、遊園闖關等等。我們還在用二十年前的方式來教育現代的孩子嗎?

因此,在學校長官、同仁的支持下,有機會改以情境包裝的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參與學習,不會因為制式的按表操課而顯得意興闌珊。從宿營搭建帳篷的情景出發,提出以「三國」為情境的佈建,作為宿營的直接呼應,以新世代孩子熟悉的線上遊戲模組,來豐富整個營隊的架構、規則。這是全國獨一無二的隔宿露營!透過童軍技能、平面探索活動、晚會班級勁歌熱舞等,不斷累積兵力點數,為國家爭取最多兵力數,最終決戰是學科攻城掠地,評估分析國家既有資源,每班需固守一個學科城池,同時也可以攻打佔領他國的城池,訓練學生資源分析整合、問題解決等能力,同時也驗收學科學習成果。
趁著暑假我翻閱一本研究情境式隔宿露營論文,才知道中部地區至少有:彰化縣鹿鳴國中、台中沙鹿區鹿寮國中、南投縣延和國中等,都在實施這類情境三國的隔宿露營。劉怡君(2015)研究結論:
(1)情境式隔宿露營活動之參與者背景變項中,性別、年級、活動前有無討論在活動滿意度呈顯著差異。
(2)情境式隔宿露營活動之參與者背景變項中,性別、年級、活動前有無討論在活動效益呈顯著差異。
(3)有無線上遊戲經驗之參與者,僅在參與意願、改變意願存在差異。
(4)有無露營經驗之參與者在預期期待、活動滿意度與活動效益皆未存在差異。
(5)情境式隔宿露營活動之參與者活動滿意度在活動效益有顯著正相關。
(6)情境式隔宿露營活動之預期期待對活動效益具有預測力。
(7)情境式隔宿露營活動之活動滿意度對活動效益具有預測力。

雖然中部地區實施三國的課程內容,不同於康橋熱血三國,但就情境教學的脈絡與佈建,仍有值得參考的部分,(1)(2)的論述顯見,活動課程在行前的引導佈建,會影響學習效益。代表熱血三國宿營前的武將班旗、武將(小隊長)會議、行前任務說明等,都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3)的回饋,可以讓學校老師對於學生玩不玩線上遊戲和宿營的投入參與,有不同的角度,研究中指出沒玩線上遊戲的還比較期待,有別於一般老師的假設。(5)-(7)的研究結果,更正面強化情境學習的效益。因此篇論文的研究對象非參加康橋熱血三國的學生,雖不能以之相比(流程大致相同,課程內容不同),但肯定情境學習做為課程設計的元素之一,是能強化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益。尤其康橋熱血三國融入學科領域的設計,更回歸到學習者身上的多元整合。
感恩教育先進給新一代的老師們,有更多創意發想實踐的場域,讓更多的學生受益。

癡心妄想,二十年後,學生回憶的隔宿露營,會不會是劉備、關羽、攻城掠地?


延伸閱讀:





體驗式學習在教育現場的創新實踐者
↓請關注Facebook粉絲專頁↓

KK兩好三Why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