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8日

登山領畢業證書,矯情?腳勤?


文/李冠皇 KK Lee

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帶著孩子走出教室,爬山、單車環台、溯溪等,拓展學生的舒適圈。但因為教學活動設計的細節,沒有被一般大眾看見,所以「登頂領取畢業證書」,或是「鼓勵孩子硬撐身體不適攻頂」這類的新聞內容,讓人覺得登山只是這樣的形式或噱頭,對於學生健康關照不重視等。前陣子更有作家、醫生討論,這樣的登山教育,是不是合適?要孩子攻頂領畢業證書很假掰。這看在跨領域協同教學的課程設計者們,其實蠻難過的,也表示我們做得還不是很足夠。當然,什麼叫做好的登山教育,還要更很多教育界先進,持續請益賜教。但就我知道,學校從校長到老師們,年年針對戶外活動課程,要求不斷調整修正、戰戰競競。從安全風險到課程設計,無一不細細要求。

如果只是帶孩子登山學會技能,完全不需要學校老師的加入,教育的價值在於促進學生多元展能的學習與發展,當登山不再只是登山的時候,靠著孩子「腳勤」親自體驗看到大山的風景和大自然的生命力,在體驗中探索學科知識,在小隊中培養能力,這才是我們認定的教育價值。



在玉山或雪山頒發畢業證書、在嘉明湖邊拿著自己的蛻變布條吶喊、在山屋看著爸媽親手寫的家書、下山後反思引導等,都是這趟體驗學習的教學活動之一。我們帶給學生的從來不是征服大山,而是面對自我的挑戰學習,從訓練期間開始,一點一滴的學習登山技巧、裝備使用,只有身體力行,學生才能真的學會。這些儀式、活動,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部份,這一點都不假掰,而是一種教學情意的佈建與促進學生更多方面的發展。

扎實的登山訓練,是每位師生一步一腳印走來的,對於學生的健康、身體狀況更是不敢大意(身體健康自填、隨隊醫生關照、專業嚮導帶領)。身體狀況不適合爬山的學生,往往是被我們勸退的。相關醫療專業觀點,請參閱王士豪醫師:兒童登高山,行、不行?



如果以外界所定義的「貴族」學校來看我的學生們,我反而覺得我的學生夥伴們,真的擁有的太少、還不夠,因為我覺得真正擁有品格和能力,才是真的(好還要更好)。這些戶外體驗課程,讓孩子們面對困境、問題解決,小隊要完成各項任務,接連而來的合作溝通、共好感恩等,這才是登山戶外教育最可貴的部分。這些經驗都是獨一無二,更不會如筆者所說,登過大山就少年得志,學生在老師的反思引導中,所啟發到都是自己的渺小、大自然的偉大、團隊共好的珍惜等,這些收穫絕非大人能預期,往往是更加深刻且真實。



有一年,攀登嘉明湖的某一梯次,因雨勢太大,在專業嚮導的評估下,全梯下山返回登山口,在反思引導時,學生對於未能攻頂有太多的遺憾、懊悔,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學生的轉化分享,當焦點不再是能不能攻頂,而是班級團隊共同努力走過的歷程,從行前訓練到殘念的嘉明湖,就像真實人生一樣,不是什麼都能預設好、照自己的設想前進的。我想這樣的收穫,從八年級學生口中說出,是非常不容易也很感動人的。而這些,都是大山教會我們老師和學生的事情。

也只有腳勤,才能擁有這一切。


延伸閱讀:
帶國小生登玉山畢業 作家po文「很假掰」

別讓畢業典禮變成告別式


體驗式學習在教育現場的創新實踐者
↓請關注Facebook粉絲專頁↓

KK兩好三Why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