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2日

學校為什麼不搞活動了


文/李冠皇 KK Lee

《學校為什麼不搞活動了》,是一篇近日在微信朋友圈中,引起網友紛紛轉傳分享的文章。是對中央電視台《都是蚊子惹的禍》電視節目的沉痛反思。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下方的這段註解,反諷的意味濃烈卻不失真實性:

如果你身體不太好,先不要到醫院,你最好堅持走到學校門口,然後暈倒在校門口,先把醫藥費賺出來。現在你連學校門口都不用去了,你就說是學校飛出來的蚊子叮了你,才得了病,學校照樣賠償你。我不知道媒體為什麼對報導這類學校的新聞樂此不疲,我想大概是因為學校、老師毫無還手之力吧。



寒蟬效應之下,在內地很多學校不敢舉辦課外活動。不出事情,就是最好的教育績效。也因此,越來越多的家長,找尋擺脫應試教育、重視課外活動(體育、校外活動)的新興學校。這些家長很可能是海歸爸媽,或是心疼自己孩子在應試教育中的痛苦掙扎,而有不同的教育思維。我想在臺灣,也有些學校是不辦活動,只重升學考試的。


反思自己任職的學校,佈建大量具挑戰性的戶外活動課程,對於主管、老師來說,壓力可不小。從前期和家長的溝通、說明,學生的心理建設、預備課程的鋪墊,到跨領域老師的協同教學,活動日當天的執行體驗、反思引導,及回到學校後的學習報告。每一次活動課程的規劃與執行,需要學校跨部門資源的整合與協力,都為了讓每一位孩子能夠收穫豐富、平安快樂的學習。


當然多數家長或學生,長年以來認為活動就是「搞一搞」就好。中國傳統學校固有的春遊、秋遊,不管是在媒體影視作品的呈現或是家長學生的成長記憶,就是一場郊遊活動,所以搞一搞就可以促進師生情誼,更遑論什麼叫做:校外教學!?當然隨著教育方法、教育論不斷發展革新,越來越多的教育先進,知道怎麼樣「搞」不同於一般的活動,搞出活動不只是活動的教學風貌。


活動課程(Activity Curriculum)越來越備受重視,除了因為家長不再只看成績,而重視孩子能力的培養,老師更在自己的教學設計、活動中,不斷成長突破,而學生自己在學習中感到快樂、積極,觸發更多學習動力,這些都是活動課程帶給親、師、生三個面向積極正面的影響。


當然,設計具挑戰性的活動課程,更需要風險評估。除了硬體設備、設施的考量、軟體觀念的建構與學習外,更須衡量學生的能力與挑戰風險壓力的對應,促進學生在能力與挑戰難度上,有更正面的收穫,這才有機會幫助學生成長,得到一份生命的禮物。


如果,一所學校不辦活動,只有讀書聲,而沒有笑聲,

對年少的學生來說,是一段沒有色彩和溫度的青春歲月。





延伸閱讀:


體驗式學習在教育現場的創新實踐者
↓請關注Facebook粉絲專頁↓

KK兩好三Why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