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

第九屆亞洲華人體驗教育會議的反思


文/李冠皇 KK Lee

亞洲華人體驗教育年會議,日前在香港中文大學圓滿落幕。這是一個讓港、澳、台、內地四地的學界、業界工作者交流,是很重要的學習平台。內地夥伴多回饋,台灣體驗教育工作者在訓練與實務經驗上,相對下較為全面和紮實、謹慎,我想這除了有賴台灣體驗教育大老前輩們的引領和教導,還有更多是關係四地政經文化背景差異,所孕育出的不同特色和現狀,然而在交流中看見彼此的弱勢困境,回饋到本身的是,要更珍惜自身優勢,共好同行。這次和2014年認識的異地夥伴再碰面外,也認識了些新夥伴。這次年會,讓我對內地拓展業界,有更細膩的觀察和視角。針對這兩天專題演講中,比較有切身感的部分,做些反思整理如下:

‌‌反思一:香港學校將體驗課程外包化的現象反思,如何確保教學品質?
‌我想這個問題,在四地都有這樣的現況存在。在我服務的學校,若是整年級往戶外上課的活動課程,的確有賴外包團隊協助,以登山為例,不太可能同時,調派大量的高山嚮導又能帶領反思的引導員來帶隊,所以由活動組老師帶領反思引導,這是現狀實際操作面下,僅能以大團隊做討論,這樣的分享與討論有達到收斂整理的效益,但若能由帶隊引導員切身觀察的提問,會顯得更佳精準與深入。所以,在我的崗位上,可以做的事情是,影響更多專科教師瞭解體驗式學習,也許有一天,學校跟隊的老師都能帶領討論,嚮導照護學生安全。

反思二:體驗式課程能否突破形式,成為教學常態?
很多學校的體驗課程是利用假日、或是單一學期一次、兩次進行。在內地越來越多的家長反對應試教育,將孩子送往其他民辦學校或國際學校,為了是替孩子爭取更多「課外活動」的機會,這些課外活動包括體育、游泳、社團、才藝,還有體驗式活動課程。所以當學校把探索課程排進課表,增加頻率或固定課時,翻轉家長和學生的既定印象,這些有賴學校領導們的支持和堅持。另外,我想這些年努力深耕的是,將學科教學融入活動課程,也是一種形式上的突破,讓學生樂在其中地學習知識,成為另一種常態。

反思三:體驗式學習概念,各學科是否都能應用?
‌我常和校內的專科老師分享,老師您的專業科目是根本,如果能夠了解並應用體驗式學習概念,您的教學現場和效益會非常不一樣。當老師從引導員角度和學生互動的時候,是促進學生思考、解決問題,進而連結學科知識。這些年來,都要很感謝老師們的協助和加入,當下的確增加老師的工作量,無論是「康橋西遊記」、「奔FUN古今大稻埕」、「奔FUN古今平江路」、「康橋熱血三國宿營」等等,全都是學校老師的協助和用心。讓活動課程和以前對比,有一些深度、有一些體驗、有一些效益。老師們願意深入瞭解以後,很快就能轉化和應用。
我想,我要持續在教育現場推動體驗式學習,‌致力於「情境體驗式活動課程」的開展,這條路要一直走下去,也望更多學科老師們一起同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