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5日

主題式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不只是活動而已


文/李冠皇 KK Lee
近年來,越來越多學校帶領孩子走出教室,探索世界、認識自我,這無疑對體驗教育工作者來說,是值得欣喜和期待的趨勢。但是,怎麼樣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帶走能力又兼顧學科知識的驗證與獲得,更是許多教育現場的老師們,更高的期待和理想。以下就三個面向,提出個人的經驗和看法,更是每次主題課程後,學生的回饋給我的養分和收獲。


體驗為本的核心精神

無論是帶孩子單車壯遊、攀登百岳、溯溪野營等任何形式的戶外探索,其本身強調的價值是親身體驗,教育現場的老師了解,有很多事情不是老師教,學生就能學會、學到,而是佈建許多學生親身體驗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會,才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教與學。

設計此類具挑戰性的體驗課程,要清楚其意義目的,課程目標夠清楚,方向性確認後,每屆學生的體驗結果不盡相同,但卻是每位學生最珍貴且無二的生命經驗拓展,更有賴師長的引導提問,強化其發現和收獲。

學科知識的融入驗證

如果還能加入學科知識的融合,讓體驗不只是體驗,在課程效益上可增加厚度和深度。因此,很多學校組織主題活動課程時,除了學務處師長外,更多的是教務處行政、學科老師的加入,參與的老師們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神,因為這類跨領域的整合是一個龐大且勞心勞力的工程,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學到更多。

學科知識的融入,有預備課程的安排、課程教案的設計與執行、主題課程活動中的融入、課後多元評量等。這些都有賴有熱情、專業的老師們加入,才有機會創造具特色的主題課程。同樣的越來越多的家長,更是針對課程設計、安排提出疑問和要求,而非只是讓孩子參加一個體驗活動。

帶走能力與情意發展

最後一個我想談的是,技能獲得和情意發展的面向。戶外體驗課程中,安排各項技能的課程融入,讓學生有更多手作、技能培養的歷程,是很重要的。登山技巧、騎車技巧、炊事技巧等等,要給學生多少,仍要配合課程目標。以炊事為例,食材鍋具要讓學生自己準備與否?需搭配課程主軸,給予適度安排,才不會影響課程精神。

情意發展在體驗中嶄露無遺!更需要老師們細心觀察和引導,才能延伸能力獲得,不緊只是單純的能力,而是更多軟實力的培養和強化。以單車環島來說,學生因為受傷暫時上車休息,而被扣掉的里程數,對他個人來說,要接受不完美的紀錄,比單車環台來得更加重要且珍貴,轉化內化的過程,絕對是他生命的禮物。而在教育現場的老師們,是不是能看到這些點滴的情意展現,一起享受孩子成長的喜悅?


體驗式學習在教育現場的創新實踐者
↓請關注Facebook粉絲專頁↓

KK兩好三Why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