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7日

5個教師培訓收穫滿載的關鍵


文/李冠皇 KK Lee

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老師們多在寒暑假,參加學校主辦或自己報名參加的各式培訓課程,以獲得新的教學策略、教學實踐案例、教案設計、輔導技巧等,豐富專業知能,回饋給自己的學生。參加培訓後的收穫程度,關聯講師上課的教學方式、課程設計、引導對話、理論與實務結合等,是不是真正能讓學習者「帶走」收穫,能將培訓課題透過講師的引領,真正學到且帶走,以回應學習者的需求?參加培訓的老師們都有不同的期待,我整理出五個面向的需求,表達學習者的心情外,也分享給培訓設計執行者,有更多的思考和因應策略。


01.講師的起手式至關重要!

講師的開場白非常重要,對於所有參加培訓的學員來說,建立好的第一印象,帶領大家正式踏入課堂。資深的講師,從學員報到、招呼入座,就開始建立彼此共學成長的關係。講師的開場白,最少要包括:自我介紹、課程主題、培訓模式等。若講師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網路聲量,可以娓娓道來開展培訓內容。通常我們都會希望和期待有破冰的環節,這裡指的破冰不是只有講師自己,還包括現場的所有學員,若有分小組,更應該先破除小組的「冰」!再開始所有培訓內容。讓在場的每一位夥伴都感受到被重視、被看見、被認識。因此,透過簡單的小活動、話題、媒體視覺等,來創造令人驚豔的起手式,激起學習動機,邀請大家參與到課堂,才有機會談培訓的成效。


02.體驗式培訓的誤區?

傳統講授式的培訓,因著培訓主題,有時也需要帶入一些體驗活動,以回應理論或案例。我們往往也看到體驗式培訓,帶來很多正面的回饋,尤其在教學現場的培訓,透過動態體驗的方式,教育工作者能夠親身體驗和連結,接續的反思回饋就能觸發更多思考,進而有機會轉化和應用。有些培訓參加下來,關聯體驗式學習的表徵有:小組討論、示範演練、角色扮演等,廣義來說這些都是體驗式學習的範疇,但是對比情境化體驗、工具化體驗、遊戲化體驗來說,學習者的帶入感是相對低的。因此,當主講的老師以體驗式培訓為前提,做為課程設計的模組、號召,慎選體驗的工具與形式就顯得格外重要,更需要被重視的是,體驗後接續的引導反思,所提煉出的對話與收穫,才是培訓成效的價值。


03.講師有備無患?

培訓課程的開展,在課程準備期,越是了解參加者的背景、期待、問題,就更能對症下藥,回應給學習者。講師和前期對接的承辦人相互之間對話交流,就越顯重要;若是公開班,則可以透過問卷,將學員的期待、問題等,回饋轉化在課程設計之中。前置作業越精細,能讓培訓效益事半功倍,例如培訓人數規模不同,那麼相應的器材、場地安排、助教數量、課程活動等,都要相應做調整,又或者培訓現場臨時有人數異動、學員的需求反饋等,都在考驗講師的應變、控場的能力。講師的基本功、準備程度、熟悉程度,在言行之間都將表露無遺。如何投其所好的完成培訓,更多的是前期所付出的努力及精緻度。


04.講師具有引導的特質?

講師可以應用不同的引導工具、流程,來活化培訓內容,但引導對話的氛圍、節奏、流動是藉由引導員來促進,我認為比較關鍵的是,引導員的特質展現,讓參與培訓的學習者,願意發表所思所想,這關係到前文所提:開場白、破冰活動、培訓流程設計、體驗項目等,都在考驗和回應,講師和學習者之間關係建立的程度。當我覺得在團隊中是有安全感、自信且舒服,就有機會談得越多、越深入。引導的特質和個人特質有很大的關連,放大個人的優勢、特質加以連結,找出屬於自己的引導風格,就能大放異彩。千萬不要刻意模仿、刻意練習,因為在一言一行中,一不小心就露餡了。呈現最真實的狀態,表現自己對課題的實踐度,以身教、言教,讓學習者認同並受益。


05.轉化應用的敲門磚

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參加教師培訓、工作坊?有很大的起心動念會是:我想要帶走一些什麼。當然每位學習者要的都不盡相同,但是講師在設計課程時,多能從學習者角度出發絕對不會錯,讓學習者在培訓中有所經驗/體驗,創造轉化應用的契機,讓學習者自身能夠連結,才是有效的敲門磚。例如,近年我在不同培訓場合,推廣FVC自主反思工具,老師體驗FVC創建和反思的流程後,我分享的敲門磚是:我如何轉化原版的FVC,應用在本土課程創新實例,具體成效等。當老師們看到轉化後的效益,就能更有信心的帶回教學現場實踐,就能回應學習者的期待。


評估教師培訓課程,應該回到學習者的收穫,這是最直觀且真實的反饋。所以當我自己要帶領培訓課程時,我更會以學員的標準,來審視和要求自己課程設計。我得花更多時間準備,不僅是教案書寫、器材準備,更多的是和協作夥伴的溝通、會議,就前幾次的培訓反饋、經驗,不斷調整且讓教學團隊彼此對話、對齊,可以讓課程執行更有效果和達標。讓教育工作者參加培訓後,能帶回更多「乾貨」,造福更多的學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