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FVC反思看單車環台 正向行為文化建立


文/李冠皇 KK Lee

在全體參與單車環台課程的師長、學生努力下,我們實踐了讓學生以FVC為自主反思工具的挑戰,回頭我們檢視這次的反思效益,是不是更勝以往?同時也問,是不是能回應這幾年來,我們自我反思:大團隊(一個年級300人)的反思深度和效益何在?看到每天收操後的反思討論,每個小隊長能挺身而出,帶領大家以Full Value Contract展開對話討論,針對當天的班級狀態、騎行狀況認真回應、調整,建構自己的班級文化,這是令人欣慰和感動的。我想分享三個案例,更具體的分享FVC反思效益。




Let Go & Move On
有一個班級在前幾天的環臺中,脫穎而出成為生活競賽的常勝軍。這一天有三位學生摔車。他們當天的反思以Let Go & Move On展開,在他們小組討論的紀錄中寫著:車距是十分重要的,不僅是安全,更還有加分的機會。可我們班同學只顧著加分,在機動老師不在的時候,車距是十分「不重要的」。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不能做作,不能表演,不能為了加分才拉開車距,應該在平時就做好。

但是再往深處看,這次摔車追尾並不只有車距的問題,更是態度的問題。可能是我們得了好幾次冠軍,有點驕傲了。所以太過於的放鬆隨意,俗話說:「驕兵必敗」是有道理的,每次的評比就是一兩分的距離,我們並不高高在上。累了,可以休息,但請選擇合適的方式,而不是隨時休息。放下,重新開始吧。這個班級最後拿下精神總錦標,也創下先例,在12天環島騎行中,全員25位夥伴無人上車,騎完全程。




Be Here
這一天的行程是壽卡爬坡挑戰,有一位平時體力過人的中隊長,這一天在路途上以單車壞掉為由,在等待維修工匠的時間,和班級脫離。按學校的規定,車子修好後,跟上後面班級的隊伍,不可往前追趕自己原來的班級。後來所有人才知道,他藉故要等在後面班級的女朋友,想陪伴、鼓勵她完成挑戰。

班級同學們很清楚,該班領導者的問題,大家的情緒都不太好。但學生很有智慧的選擇以Be Here來做討論,讓這位中隊長瞭解,大家對他的在乎,更要他繼續當好領導者。在他們的紀錄上是:今天我們隊伍裡大部分人都做的非常好,只有一個人因為生病而落隊,但是她帶著病痛也把她騎完了。但是有一個人卻因為自己的原因,故意落隊為了陪女朋友,這讓我們隊員非常痛心,所以我們今天的主題是Be Here,我們選擇這個主題,是因為我們希望能讓他感動,傳遞我們既然來了,就別讓自己後悔,認真對待單車環台課程的想法。




Care for Self and Others
這一天從新北市新店往宜蘭,挑戰北宜公路,在最後一個山頂上,有兩位學生起了口角爭執,演變成肢體衝突。原因是兩人一路爭執,距離休息點還有多少公里,在大家身心俱疲的狀態下,抵達休息點當下,再也按耐不住情緒,雙方出手互打,兩人被師長拉開後,收單車、上後勤車一路回下榻酒店。

傍晚抵達住宿酒店時,班上同學進行反思討論時,選擇以Care for Self and Others當主題,原來平時A同學和班上同學的相處是有狀況的,今天因為A一直回話,讓B越聽越煩躁。在小組討論的紀錄中是這樣寫的:我們作為同班同學,平時沒有好好照顧A同學,沒有做好適當的溝通與交流,我們應和他多做溝通,而不是去排斥他。我們應客觀對待每個同學,寬容對待他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我們需包容他們。因為今天爬坡時間較長,長時間的騎行,近二十公里沒有補給站,導致大家的怨氣比較重,怨氣沒有適當的發洩出來,我覺得我們應該適當的發洩一下,比如吼幾聲,而不要用打架這種不合理的方式去發洩它。

因肢體衝突的特殊狀況,學生的討論我在旁引導。學生講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不會因為環臺這個課程,就能改變我們和他的關係。」我回應:「是的,但有沒有機會有什麼調整,就看各位的想法和行動?」再稍晚些,我邀請兩位當事人加入班級討論,因為我看見多數的夥伴,對他的包容、友善,在前一段的反思中,是具體可見的。A同學在仍有負面情緒的當下,拒絕再做溝通互動,也不願意互動,所以沒看見同學的友善和包容,是我認為比較可惜的部分。


我想談的是,Full Value Contract做為學生自主反思工具之一,提供了學生反思對話的框架準則,這些行為規範的標準,是學生自己訂定的。因此這些對話反思、文字紀錄,和他自身密切相關,才會有感有悟。更提醒我,要相信學生永遠比我們有創造力,給他們舞台和責任,總是做得比我們想的,要多、要好。


延伸閱讀:

學習者自主反思引導工具─FVC


以FVC為本的單車環台領導力課 開始走起


體驗真實與引導真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