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3日
繼續尋找 繼續看見
文/李冠皇 KK Lee
看謝哲青寫西班牙朝聖者之路,書寫的思路依著徒步歷程前進,作者介紹了朝聖之路的歷史、文化、藝術,對身為旅行說書人的作者來說,這只是基本功展現,一點也不意外,或者說寫得好是應該的。但讓我比較驚艷的是,他擅用對比、連結,來介紹教堂、小鎮,讓重覆到不能重覆的城市印象,有那麼些不同和嚮往。另外的篇幅就落在,走在朝聖之路的生命反思。
沿途的教堂、小鎮,他擅長用文學家、畫家來做連結、延伸,讓文化地景充滿生氣。有的甚至是中外歷史人物的對應、排比,激發更多思考,我很喜歡這樣的類比書寫。使徒大雅各是朝聖之路的主人翁,作者拿他和子路比擬,都有那種直爽、忠於職守的人格特質。又或者他談到方濟各強調的自願性貧窮時,連結對應的是晉朝王衍,都將金錢視為糞土,具有腐化人心之害。
最後,我想談的是他對朝聖之路的反思。這是作為體驗教育工作者,最期待有感的部分。謝為何走上朝聖之路,是對自己的階段工作、生活迷茫,找不到自己,他的反思散落在各篇章段落,體會到和自己獨處,和身體的疼痛好好相處。又或者他重新整理揹包:丟棄因為擔心而準備的東西,這個具體行為,讓他思考「放下」。其他諸如金錢、人際互動、時間不同深淺的反思和檢視,真切地面對自我,和自己對話的書寫,是真實坦白,又有力量的。
拿到證書後,他的提問和很多朝聖者一樣,這一路上的體驗讓他有感,那麼回家幾天後,回到生活日常,是不是又一切照舊?這個提問同我們帶學生騎單車環台、攀登百岳,回到學校、家裡之後呢?
謝哲青的答案,是以一位老太太的話回應:「一旦你在度陷入低潮時,不妨試著回想,那些在聖雅各之路上的日子。」改變的確需要等待、需要契機,這才是生命的美妙和價值之所在。
我特別喜歡,吳建恆在這本書推薦序的一段話:這段路只會向我們丟問題,那些出發前預備好的題目,一直都找不到解答。後來我發現,一旦問題消失了,也就不需要再找答案了。
朝聖之路,都在你我的日常中、生命中,繼續尋找、繼續看見吧!
延伸閱讀:
《因為尋找,所以看見:一個人的朝聖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