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日

康橋西遊記 有思路的走在絲路上


文/李冠皇 KK Lee

一帶一路主題課程


這是一趟一路向西長途跋涉的學習之旅,311位學生和22位老師,在半個月的行程中,彼此學習成長。以一帶一路經濟政策為主題,展開課程設計,讓這趟西遊學習,就同玄奘取經一般,在磨難中成長收穫。

在活動課程前,有賴教務單位老師們的專業,從學習手冊的編輯、入班授課,和校外專家講座的引導(敦煌藝術、俄羅斯建築、一帶一路政策等)。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部分,係以各班小組針對亞投行、一帶一路、俄羅斯等進行全英文的研究報告。在這些行前預備課程中,讓學生有更多的知識儲備,到課程現場進行對照驗證。





唯有深刻體驗 才有自己的探索發現

從活動課程的角度看,沿途除了知識景點的安排外,有更多讓學生親身探索文化、知識的體驗活動。在西安回民街,小組學習單完成指定美食的踏查;在沙漠露營,自己搭帳、體驗汗廁、夜晚低溫的睡袋體驗,都是大漠獨有的風情;18.5小時的硬臥火車,多數學生第一次體驗到,在綠皮車廂過夜的甘苦;從烏魯木齊轉新西伯利亞,再到俄羅斯的轉機飛行,飛行、等待加上時差,耗時24小時,是另外一種舟車勞頓之苦。這些體驗對多數學生來說,是新鮮又辛苦的,更是這群夥伴下半年到台灣單車環島的前菜體驗。

為了這些特殊體驗的安排,在課前引導上,要不斷給學生正面的提醒,這是一趟學習之旅,是很辛苦的西遊取經,絕對不是和家人出遊那般的舒適高標。加上每天晚餐後的反思引導,多數學生多能正面看待,這些特殊體驗,且能從其中得到啟發,這些反饋是給隨行師長最棒的禮物。

另外在專家講座的安排上,除了一帶一路專題講座外,還有中國商人在俄經商的分享,以及中國留學生在俄留學的甘苦談、當地生活經驗等,為這些未來將出國留學的夥伴們,提供更多的經驗及心理準備。學生在提問環節中,都能提出有深度或批判思考的角度,來和分享者對談,也足見學生的視角和對此行的收穫。







反思引導 促進師生對話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總結反思的那次討論,請學生回看,在學習手冊上的課程設計圖,做為一個學習者的角度,是不是能理解對照,老師在課程規畫的安排與用心。學生談到每個環節的對應、收穫,同時也是給老師們的回饋和檢視。

另一個部分是,我請學生再回顧,沙漠露營晚餐舞臺背景的那句話,「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來對應總結此次西遊記。學生提到,他過去總喜歡一個人旅行,經過這次長時間和同學相處,他理解到這句話是,自己有了更多的同理,更喜歡自己的班級以及團隊互助溝通的歷程。

回到學校以後,我請學生填問卷,在反饋中請學生思考,為什麼學校強調反思討論?學生提到,很多感受及見聞可能很快就會被遺忘,學校的反思討論能進一步強化記憶與感受。也可以通過其他同學的分享中收穫到知識,別人的感想也能給自己啟發。

因為有反思分享,生與師有更多的對話交流,讓這趟西遊記,創造更多師生共好的校園文化。西遊記的中心思路,係以一帶一路為主題課程,探索知識外,還要帶走能力,老師們跨部門、跨學科創造教材,學生們在團隊中互助同甘苦,完成對自我的挑戰,這是屬於康橋獨一無二的活動課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