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7日

看著貝爾學引導 培訓有感


文/李冠皇 KK Lee
康橋國際學校台北校區,今年有11位高三已經申請上大學的夥伴,欲加入挺沃克活動團隊,作為一個校友服務反哺的活動隊,我希望能夠帶給這些新夥伴,對於自己親身體驗各項活動課程有新的視角和思考,兩天14小時,我們就體驗式學習基礎理論及引導技巧,進行培訓課程。

這些高三夥伴,從對體驗式學習一知半解,到能夠有些概念,接著自己親身練習提問,是很不容易的學習歷程,這是他們從學生轉換到老師的角度,來看這些年,自己親身體驗過的活動課程,大家有種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之感,就是很棒、很不一樣的開始。


我整理了很多,2015年上海東方衛視《跟著貝爾去冒險》電視節目的片段,作為案例討論、模擬,看貝爾在課程設計、前置引導、活動帶領、反思引導等面向的呈現。這也是我認為,讓學員從一般閱聽眾,轉化為體驗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思考節目所呈現的體驗式學習。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之意。

我在課程中提到,引導員的每一個選擇,都是一時之選,非事後諸葛的評論反推,而是要尊重每位引導員的風格、關切符合團隊所需的議題選擇。當我們「看著貝爾學引導」,不僅僅是看到貝爾的判斷、措辭、技術,還要能夠藉此反思,如果我是貝爾,我會專注在哪個面向?我會提出哪些問題?沒有好不好,而是有賴經驗累積,創造最佳的一時之選。這是這兩天課程中,我們一直在演練、突破和強調的價值、信念。


《跟著貝爾去冒險》適合初階引導工作者來看,細膩地觀察每個課程安排,從暖身活動、活動體驗、部落會議等等,除去節目效果(是不是有劇情安排?)、剪輯節奏(視聽效果強化鋪排?)等因素外,是不是能看到體驗教育工作者其專業的體現?然而對於資深的引導工作者來看,有沒有機會在每個片段,直接回應出最基本的體驗學習理論:自發性挑戰、舒適圈、經驗學習圈、高峰經驗、Adventure Wave等等。進而反思,我們可以為每一次的體驗課程,如何精緻與完善,符合或超越課程目標、效益?


初學者練習反思提問,常落於表象活動規則、活動類型的刻板印象,而提出不夠聚焦、可適用於任何活動的問句,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要透過活動經驗累積,不斷練習找到自己的風格、特色,活潑應對不同團隊,在進行同一個活動的不同結果,而能提出相應的問句,而非照本宣科死背問題,因為那不是體驗者親身體驗有感的部分,而成為一場失焦的討論。

這兩天的培訓,我自己也有很多的收穫。因為我從高三夥伴的角度,更直接的發現,原來以前學生是怎麼看待這些活動課程:不就是戶外活動?怎麼看待老師在做引導反思的:不就是隨便問個問題而已?透過課程的進行,我們彼此因著體驗式學習,有更多的理解和和認識。這些看著長大的夥伴,從八年級到十二年級,現在可都比我高、比我壯了,盼未來返校反哺,能夠具體實踐接下來的所有學習。

延伸閱讀:
看著貝爾學體驗教育1─戶外團隊課程設計

看著貝爾學體驗教育2─引導技巧

看著貝爾學體驗教育3─引導員特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