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1日
關鍵不是活動項目 而是體驗教育精神
文/李冠皇 KK Lee
在學校擔負活動課程設計與執行,常會有校外活動公司/拓展公司,透過其他行政單位、個人,想盡辦法要和我連繫,以取得推廣課程的機會。可能是活動場地的推薦、活動項目的說明等等,其實對學校活動組來說,有更多的資訊,可以幫助內部評估開發新課程的基礎。我多請該業務代表,將資料寄給我,好讓學校評估後再聯繫。
但我卻發現,很多時候,業務推廣的角度是,某某學校也做過這個項目,是很好的案例。就他的角度是,這是一個成功案例,值得推薦給其他學校。但我會思考,別的學校做的,也是我們學校要做的嗎?這是我們的需求?還是因為別的學校有,我們也必須有,不能「落後」、不能「沒有」?這些落後和沒有,是真的落後?真的沒有嗎?
學校訓育組、活動組的老師,能不能在第一階段正確地評估學校學生的需求。如果只是跟風、趕流行,那只是曇花一現,而非照顧到學生的需求。再看大一些,活動課程的創新與設計,需要搭配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目標,和教務單位緊密討論協作,才能展開跨學科、主題式的學習體驗。
當我們決定要做什麼項目時,相應的軟、硬體配套:人力、物力等配置,可適度交由協力廠商協助規劃並執行;課程設計的豐富與深化,則是回到學校教師面向,由老師們加以精緻化課程內容:先備知識、教案教材、學習手冊(單)、反思引導等。年復一年地進行優化調整,這是動態調整的歷程,因著每年學生的學習成效,來做相應的教學策略調整,才有機會將整體課程趨向完備。
評估學生的學習效益,不只是以多元評量來看,或是師長親眼見證的成長描繪。還需要更多量化的測驗數據,來證明其效益,能更具說服力:回饋到學生身上,他能更清楚知道自己的成長曲線,更自在發展自己的優勢,對劣勢有更多的調整轉化;回饋到教學設計端,我們可以有更多的引導對話、課程設計調整。雖然這些工作細節很瑣碎繁雜,但是回歸體驗教育課程精神,不就是我們一路走來的初衷,不然,我們為何體驗?不是要去做什麼新穎的項目,而是無論做什麼項目,都能展現體驗教育的核心精神。
體驗式學習在教育現場的創新實踐者
↓請關注Facebook粉絲專頁↓
【KK兩好三Wh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