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在莫高窟前震撼,在《又見敦煌》中落淚,在畫紙上找到答案。敦煌學,我們這樣學!

文/李冠皇 KK Lee

敦煌學,如何引領學生學?我們在課程體驗中,分別以洞窟、戲劇、臨摹三個不同場域、形式、維度,來建構學生的認知、情感與技能。


  • 「三維一體」的學習體驗:

時間維度:從過去(莫高窟實跡)→ 當下(戲劇沈浸)→ 未來(臨摹傳承)

認知維度:從感知(觀察)→ 理解(沈浸)→ 內化(實踐)

情感維度:從震撼(藝術)→ 共情(歷史)→ 認同(文化)


  • 螺旋式課程結構:

三階段反覆強化同一組核心概念(如絲路文化交流、藝術與信仰關系),但每次切入角度不同(觀察→體驗→實踐),符合布魯納螺旋課程原理。


  • 多元智能全面激活:

空間智能(洞窟結構)、人際智能(戲劇互動)、身體動覺智能(臨摹運筆)、內省智能(歷史反思)等交替作用。


  • 情緒記憶錨點設計:

刻意安排戲劇震撼→酒店對話的情感曲線,利用情緒高峰強化學習記憶。


一、莫高窟實地考察:情境學習與真實情境認知

我們到莫高窟,看洞窟內的建築、泥塑、彩繪,一千多年前,絲路上的商旅、僧人、藝術家、百姓在這里朝拜,用顏料、金箔與信仰,把荒巖殘壁變成一座跨越千年的藝術殿堂。學生跟隨著講解員的步伐,進出不同的石窟,看見不同的藝術之美,聽取壁畫上的故事與歷史。



教學策略與模型應用

  • 情境學習理論:學生在「實踐社群」(莫高窟作為文化場域)中,透過「合法外圍參與」跟隨講解員逐步深入專業知識。
  • 錨式教學:以具體洞窟為「錨點」,將歷史、藝術、宗教等跨學科知識圍繞實物展開,解決知識抽象化問題。
  • 博物館教育策略:應用「對象為本學習」,引導學生從觀察細節(顏料剝落痕跡、塑像技法)推論歷史信息。


二、《又見敦煌》戲劇體驗:沈浸式學習與歷史同理心

《又見敦煌》是一部與莫高窟參觀體驗完美互補的大型沈浸式情境演出。觀眾隨著演出的進行,跟著演員的流動前往不同的空間觀看和體驗,猶如是一場穿越千年、行走其中的夢境。

演出結束後,邀請演員團隊直奔我們下榻酒店,和學生們互動交流。這是穿越千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反思,當學生透過戲劇演出去理解敦煌的歷史脈絡,去理解當年各重要人物的「當下」,挖掘和挑戰學生思考的深度,是連貫且真實的對話。




教學策略與模型應用

  • 沈浸式學習模型:創造「時間隧道」效應,透過燈光、音響、動線設計讓學習者暫時脫離現實,強化情感投入。
  • 具身認知理論:學生在移動觀演中親身「走過」絲路歲月,身體行動與歷史情境交融,促進深度記憶。
  • 對話教學法:演員作為「歷史代理人」與學生交流,實質是蘇格拉底對話法的變體,挑戰學生既定史觀。


三、壁畫臨摹課程:實作學習與文化傳承

敦煌文博會展中心國際研學館的課堂上,讓學生親筆臨摹繪制屬於自己的壁畫。老師透過敦煌藝術簡史、壁畫制作工藝,讓學生了解其脈絡背景,用最謙卑的姿態,參與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當筆尖觸碰紙面,便與那些無名的巨匠建立了連接,將中華文明持續傳播和發揚。



教學策略與模型應用

  • 認知學徒制: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經歷「示範—輔導—放手」的過程,掌握肉眼難以察覺的技法秘訣。
  • 實踐理論應用:透過親手調膠、礬紙、勾線等身體實踐,將敦煌藝術的「默會知識」轉化為個人技能。
  • 文化響應式教學:臨摹過程持續引導學生反思「為何而畫」,將技術練習提升至文明傳承的使命層次。


四、 多層次、立體化的“深度學習循環”


1. 核心目標共性:從“知識傳遞”到“情感連接”與“身份認同”

這三段課程的根本目的,都不是簡單地灌輸敦煌學的知識點,而是為了激發學生對中華文明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感。

莫高窟:通過實地震撼,建立初步的敬畏與好奇。

《又見敦煌》:通過戲劇共情,將歷史人物“人性化”,讓學生產生深切的同情與理解。

壁畫臨摹:通過親手實踐,完成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身份轉變,將文明傳承的責任感內化於心。


2. 教學方法共性:極致化的“沈浸式體驗”

三段課程都極力追求讓學生“身臨其境”,打破傳統課堂的時空界限,實現身體與心靈的同步沈浸。

空間沈浸:從真實的莫高窟洞窟,到精心打造的戲劇行走空間,再到仿古的臨摹畫室,學習環境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教具。

時間沈浸:課程引導學生思維穿越千年——洞窟是穿越到過去,戲劇是過去走向現在,臨摹則是將過去的技藝在當下覆活。

多感官沈浸: Visual(觀看壁畫、戲劇)、Auditory(講解、音效)、Kinesthetic(行走、臨摹),全方位刺激,強化記憶與感悟。


3. 教育哲學共性:強調“具身認知”

這三段課程都深刻地體現了“具身認知”理論,即思維和認知不僅僅是由大腦決定的,而是受到身體及其活動方式的深刻影響。

莫高窟:學生需要用身體在洞窟間行走、仰頭、駐足,身體的姿態直接影響觀看和感受的角度。

《又見敦煌》:學生不再是坐著看,而是需要跟著劇情“行走”在歷史中,用身體的移動來參與敘事。

壁畫臨摹:這是最極致的“具身認知”,學生必須調動眼、手、腕、臂,通過身體的重覆練習,去體會古人的筆觸與心境,實現“手腦合一”。



4. 教學策略共性:精心設計的“情感曲線”與“反思觸發器”

課程安排暗含了一條精心設計的情感曲線,並在每個節點都設置了強大的“反思觸發器”。

情感曲線:震撼(莫高窟的宏大) → 共情(戲劇中人物的命運) → 內化與創造(臨摹中的專注與成就感)。這是一個從外部刺激到內部消化的完美過程。

反思觸發器:在莫高窟,觸發器是講解員提出的“為什麽?”和壁畫本身的故事性。在戲劇後,觸發器是“與演員的對話”,學生將澎湃的情感轉化為理性的思考與提問。在臨摹時,觸發器是“筆尖與千年前的連接”,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反思傳承的意義。


5. 師生角色共性:從“被動接收”到“主動建構”

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情境創設者和資源提供者,而學生的角色是探索者、體驗者和意義建構者。教師不直接給出標準答案,而是通過設置環境(洞窟、戲劇、畫室)和提出關鍵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感受和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敦煌意義”。

三維課程的共性在於它們共同運用了“體驗-共情-實踐”的深度學習模型,通過極致的沈浸環境和具身參與,將一次文化研學,從簡單的知識觀光,升華為一次深刻的文化認同與生命體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