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冠皇 KK Lee
研學課程如何透過不同的載體,讓學習者有感而發?我以校本課程西遊記為例,明確一帶一路政策文化為基底,在西安、敦煌、蘭州等路段安排活動、導覽皆圍繞此一主題開展。本課程透過三類載體,讓學生反思和對話。
知識的共創——分組合作學習分享會
我這樣設計“分享會”:看見思考的痕跡,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講述者!
教學團隊依據活動行程,設計書寫相關導讀材料,以及現場探究的問題框架,學生在參觀導覽後,書寫回應所見所聞,在紙本書寫中去整理對知識的理解和習得。
- 教學邏輯:從“輸入”到“輸出”的結構化思考。
- 載體特質:紙本、海報、口頭報告。這是一個理性整理與社會性建構的過程。
- 框架引導:“問題框架”和“導讀材料”為學生的觀察提供了“鷹架”,使他們不會漫無目的地看,而是帶著問題去探索,這為後續的“有感”奠定了知識和思考的基礎。
- 書寫沈澱:“紙本書寫”是一個強迫個人進行內化與整理的過程。將雜亂的所見所聞轉化為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初級的反思。
- 共創可視化:制作“小組海報”是將個人思考團隊化、可視化的過程。它要求協商、歸納與共識。
- 對話與校準:“聽取不同小組的分享”是關鍵一步。學生在比較與對照中,看見自己思考的盲點,也驗證自己觀點的獨特性。這種“看見”與“被看見”的歷程,極易激發新的感悟。
情感的穿越——又見敦煌演員互動會
戲落幕,人未散:《又見敦煌》演員的到訪,如何讓歷史在學生心中續寫?
去年首次邀請《又見敦煌》劇團演員在演出結束後,直奔我們下榻酒店,和學生們互動交流。今年延續去年的課程設計,側重在演員角色提出問題,讓學生來思考和回應。
這是穿越千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反思,當學生透過戲劇演出去理解敦煌的歷史脈絡,去理解當年各重要人物的“當下”,挖掘和挑戰學生思考的深度,是連貫且真實的對話。
有學生說,如果我是王道士,在動蕩的當下,他也會以個人為重,賣了這些文化寶藏;也有學生向張議潮表示敬意,負起保家衛國的擔當,這些反思對話,是多元融合所有的導覽講解、戲劇文本,讓枯燥的歷史活潑再現,讓學生專注在課堂中。
- 教學邏輯:從“觀看”到“共情”的沈浸式對話。
- 載體特質:戲劇、演員、角色。這是一個情感共鳴與歷史同理心的建立過程。
- 情感預熱:《又見敦煌》的演出本身就是一場強烈的感官與情感沖擊,它打破了課本與歷史的距離感。
- 打破第四面墻:讓演員“直奔酒店”互動,是極具巧妙的設計。它打破了舞台與現實的界限,將戲劇的張力直接延伸到學生的真實空間,創造了極高的興奮感與專注度。
- 穿越時空的角色代入: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被引導進入歷史人物的處境,思考其抉擇的艱難與偉大。這種“共情”是最高層次的“有感而發”,它讓歷史不再是年代與事件,而是關於人性、抉擇與責任的永恒課題。
意志的淬煉——戈壁徒步挑戰後反思會
大漠無言,數字有聲:戈壁徒步後,一個編號如何道盡所有?
深刻體驗烈日、夜行、風沙的42公里徒步洗禮,老師透過精彩快拍快剪紀錄視頻、感動瞬間的照片以及關鍵詞句、道旗編號的選擇,讓學生連結和思考,並給予團隊反饋,學生不知道這些提問內容,全然是當下真實的思考和響應,靠的是在大漠中一步一腳印的體驗。
引導提問的工具,沒有最好只有當下最合適。以道旗編號選擇為例,透過回答老師問題後選擇一面道旗紀念,看似贈送紀念品,實則是一動態反思的經典示範。
我們好奇學生,為什麽選這個編號?究竟發生了什麽?這個背景故事,又給了他什麽新的啟發?又或者這個數字,要分享給班級什麽?這都是最真實且獨特的反思收獲。
- 教學邏輯:從“身體”到“心靈”的頓悟式體驗。
- 載體特質:極限體能、自然環境、紀念物(道旗)。這是一個身心淬煉與隱喻式反思的過程。
- 生理體驗為基礎:42公里的徒步、烈日、風沙,這種極致的生理體驗會剝離日常的偽裝,讓學生回歸到最真實的自我狀態。這種狀態下的思考,幾乎沒有雜質,純粹而真實。
- 觸發記憶的媒介:“快拍快剪的視頻、照片”是幫助學生快速回溯體驗的催化劑,喚起當時的情感。
- “道旗編號”的隱喻魔法:這是整個課程設計中點睛之筆的“教學藝術”。
- 象征物:將抽象的痛苦、堅持、團隊情誼凝結在一個具體的數字上。
- 反思的觸發點:老師的提問(為什麽選這個編號?背後的故事?)巧妙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從“紀念品”轉移到對整個旅程意義的搜尋與建構上。
- 賦予意義:學生在講述選擇理由時,其實是在為自己的艱苦旅程賦予一個獨特的個人意義。這個數字可能代表著放棄的公里數、同伴攙扶的瞬間、或是自我突破的時刻。這個“講述”的過程,就是最深刻、最獨特的反思。
課程之所以能讓學習者“有感而發”,在於我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學習循環:這個模型可以應用於任何主題的研學課程,不僅有知識的傳承,更是文化認同、歷史思辨與生命教育的結合。
- 設計多元載體:思考如何運用藝術(戲劇/音樂)、體能(徒步/挑戰)、溝通協作(小組報告)、實物(道旗/文物覆制品) 等不同管道來傳遞核心內容。
- 創造“儀式感”的時刻:如演員到訪、戈壁終點的授旗儀式,這些特別的安排能極大提升學生的情感投入。
- 聚焦“引導”而非“教導”: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體驗的設計師和反思的引導師。提出好問題,遠比給出標準答案更重要。
- 信任學生的感悟能力:只要體驗足夠真實、引導足夠巧妙,學生自然會產生豐富而深刻的感悟。課程中學生們的發言,就是最好的證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