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

讓學習生根:隱喻,是體驗教育遷移真實改變的魔力!

文/李冠皇 KK Lee

你是否曾帶過一場熱鬧的活動,結束後學員卻問:「所以這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麽關系?」問題不在活動本身,而在於「學習遷移」的橋梁沒有被搭建起來。

怎麼搭建橋樑,從體驗活動設計、活動帶領時的情境建構、規則講述,到引導提問技術,都需要連貫且有意圖的設計和執行,才能在反思環節中,跟著學習者的反饋,流動性地提出強有力的問句,讓體驗有感的人,真正有感而發。

在2025營地教育大會工作坊中,我主要分享三大學習遷移:從「特定性」、「非特定性」到「隱喻性」遷移,如何讓學習者共創學習歷程,讓學習成果落地生根的完整地圖。

透過兩個體驗活動,讓參與者看見和解構,我如何設計一個「異構同形」的隱喻活動。更以此來對應和驗證,學術論文中的理論框架、案例和步驟,讓參與者有機會將具體體驗所得,深化為帶得走的能力,實踐素養導向的教學。


現場提問交流環節,參會夥伴們聚焦:青少年在體驗活動中的學習歷程與成果。我是這麽看待的:

一、 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投入其中來學習,可以怎麽做?

營地/研學課程的執行交付,更希望看到所有學生都投入其中、樂在學習。執行課程的導師/教官和學校的師長或家長都是同樣的期待,但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當我們相信和認可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的時候,我們還期待用同一個標準看待所有學生?

但不是我們就讓不投入的孩子無所事事,而是讓這些還不願意加入的學生以不同的姿態、樣貌融入學習場域,例如:觀察者、建議者、協助者等,因為在體驗活動的現場中,每個生命都是動態且真實的,而這樣的設計也同時回應Challenge By Choice(CBC),是體驗教育核心概念之一,學習的責任應該是學生本人,我們創建梯子、平台給到學生,讓他為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


二、 隱喻的連結,可能對大人容易,那麼青少年的活動要怎麽做?

青少年活動在隱喻引導中,特別關鍵的是前置引導的時刻,就要創造情境來營造和鋪墊。我以「拯救瑞恩大兵」的體驗活動為例(每個人要限定的範圍和距離,撿回一個球或水瓶),對學生來說前方的區域是什麽?(荒島),要拯救的是誰?(神奇寶貝),以此作為挑戰故事的起始,讓學生投身其中有目標的開始「體驗」,接續的引導提問,回歸連結到個人:

  • 剛才這樣的拯救過程,像是什麽一樣?
  • 你在拯救的到底是什麽?
  • 神奇寶貝的材質、顏色不一樣,其中有一個是雞蛋,這讓你想到了什麽?


三、 體驗教育課程產出的學習成果,如何評估、量化?

這是體驗教育最常被挑戰的議題,在市場機制中看結果,多以量化、數據讓成果說話。偏偏體驗教育是關乎「人」的工作,很難用量化的評估來證明成果/效果。

我採用的領導力測評來驗證環島騎行1000公里為例,這是個人領導力項度,在環島騎行前後的數值來呈現個人的圖表,這是證據之一。

但體驗教育更多的是質化的報告:學生個人反思、發表,家長的看見和回饋、陪伴引導的師長的看見和紀錄等,又或者我在學校讓完成騎行挑戰的學長姊,擔任七八年級校本課程的執行教官,讓領導力的成果是具體可見的,也成為另一種不證自明。

但說到底,體驗教育的價值是這些經驗將伴隨學生一生,我們像是種下一粒種子,等待開花結果的那一天、那一刻,不會立竿見影,卻是歷久不衰的生命禮物。


在大會上遇見的夥伴,都是對體驗式學習充滿熱愛,我們都走在為青少年服務的路上,共同探索和成長,大家今年相聚在軟硬件資源充沛的會嵇山研學國際營地,團隊展現巨大的能量,來支持大會,非常不容易。感謝大會籌辦團隊的用心,讓我有此次學習交流的機會。期待在體驗教育圈,大家再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