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在教學實施時,善用引導技術有效提問,可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工具之一。但對於新進老師或者初學引導技術,將之應用在教學現場,可能會面臨很多挑戰、意外或者是災難。本文將分享,提問初學者都曾經歷的十大社死現場,以及該如何調整心態、充足準備,以避免課堂的尷尬瞬間。
NO.1 開場白 太白了
起手式如果不能引人入勝、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很難進入思考對話的情境中。這裡所提的開場白,是一堂課的開端,教學流程的起始,從教學文本引言、活動項目說明等,如何有趣引領學生走進課堂。
透過暖身或暖心的活動、遊戲,替代陳舊的說書、閱讀等,更甚者,開端的課堂小活動就是主課程段落的鋪墊、前置引導,這樣能引導學習者循序漸進,進入主要學習課題,接續的提問引導,就能幫助學習者密切連結、反思,以回顧歷程和所得。
不尷尬心法:發現學生學習興趣,是教師的責任。
NO.2 仿佛全世界停止轉動
新手提問者,最擔心的就是丟出了一個問題,現場沒人回答!等不到五秒,又再拋出另一個問題。這五秒鐘對初學者來說,猶若五分鐘!總覺得時間過去很久了,怎麽沒人回應?是不是我的提問不夠好?用字措辭不夠精準?又緊接著重新修辭再提問,此時很可能又變成另一個問句。
引導的信念是,給學習者足夠的時間思考,一定會有人回答。切莫再丟問題,影響學習者思緒,又重新開始整理原先欲表達的內容。提供一個小秘訣,提出問題後,在心底默數1到30,你一定能感受到,無聲勝有聲的能量。
不尷尬心法:此時,無聲勝有聲。
NO.3 學生臆測標準答案
學生們習慣表達,老師們喜歡的標準答案!學生可以侃侃而談,正向行為、普世價值、道德文化等,但是不是和課堂上的具體行為表現相符合?還是老師和學生漠視負向的行為表現,自動略過直接帶學生看正向表述。這些看起來缺失的、不完美的片刻,才是我們應該珍視和應用的「關鍵畫面」,以此作為討論的具體事實,才和學習者有連結,而非和現實體驗斷裂。
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反思,我們是否有能力讓學生覺得,說出真心話、表達當下情緒,是安全且被老師接受的,才有機會翻轉,學生不再臆測所謂的標準答案,這是教與學雙邊的共同課題。
不尷尬心法:我們有本事,讓學生說真話?
NO.4 老師急於公布答案
我們也常看到,新老師在引導提問時,一直聽不到老師期待的回饋,在接續的對話中,老師自己先破題,將引導討論的中心思想開誠布公,剝奪了學生思考跳躍的機會。
我給老師的小建議是,引導主軸只要緊扣課程目標,接受多元結果,是引導討論最珍貴之處。很多時候,學生關注的焦點,是教學者想都沒想過的,帶來意外的驚喜。
不尷尬心法:引導提問,沒有標準答案。
NO.5 學生答非所問
新手提問者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將所學的引導技術流程、方法,以複製、貼上的方式,修改部分內容,生搬硬套而造成反效果。同一課程設計,教學對象是不同班別、年級時,會有不同的回饋,無法以同一套問題設計,來應對萬千課堂。
我最常提醒老師們,要關照現場的情境脈絡,隨時調整提問內容,學生體驗到A脈絡,老師如果還堅持問,早已準備好的B問題,那麽課堂現況只能呈現答非所問。
不尷尬心法:依當下情境脈絡,重新發想提問。
NO.6 師生辯論賽
引導提問者,要客觀中立。對初學者來說,可能一不小心就以回應者的姿態,和學生開始問答。要記得引導者始終沒有任何答案,沒有任何立場。
我們首要任務是,創造學生間積極對話、思辨,對話流動的氣場掌握格外重要,可以輕松有趣或是感性訴求,有賴引導者適切營造。不忘創造多元的視角,讓在場的學習者聽見不同的思路、情緒、見解,個人和團隊都會有成長的契機。
不尷尬心法:創造學生間積極對話,為首要任務。
NO.7 上演獨角戲
老師走進教室,就像麥霸走進KTV包間,死握話筒不放手。當我們嘗試以引導提問的方式,和學生互動時,要記得主客易位!
課堂以學生為中心時,學生所分享的內容,才具有主體性、主動性。如果老師因為擔心給學生太少,而開始講道理,就像看一齣獨角戲,略顯單薄且效果不彰,台上台下互動同頻,才能創造正面回饋。
不尷尬心法:學生才是課堂主角!
NO.8 老師不聽話
老師應用引導技術時,為了刻意練習流程、方法,在課堂上無法專心聽進去學生的分享,因為思考著接下來要問什麽?怎麽接話、過渡?當老師聽得不夠細膩、沒聽到心坎裡去時,接續的提問就無法深挖,而流於表象。
我的建議是,開始應用時一定會很緊張,可以多關注學習者的情緒,激發學生情緒面的表達,在這個階段開展問題,更有機會讓接續對談更加深入。
不尷尬心法:激發學生情緒面的表達,用心聆聽。
NO.9 情感太過豐富
有些老師情緒太過豐富、敏感,過度誇讚學生、課堂上感動落淚等,是刻意演出,還是真情實意,關聯整體情境文本。我覺得引導者,是可以真情流露,做最真實的自己,才能感染現場的人。
但如果為了渲染氣氛而為之,學習者必能輕易察覺,而讓整場引導失去焦點。應用、理解他人和自己的情緒,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課。
不尷尬心法:應用、理解他人和自己的情緒。
NO.10 錯選提問時地
我們應該注重,體驗後「當下」的反思引導。如果一開始強度太大,譬如第一次帶學生徒步30公里後,結束的當下要學生立刻參與反思總結,反而招來學生的排斥,無聲的抗議表現在空洞的反思內容、虛應故事地結束等。
那麽在第一次出發徒步前,是不是能先預告當天的流程,包含反思引導階段,又或者在其他相關的預備課程中,都有安排反思引導時段,讓學生習以為常,才能事半功倍。選擇引導提問的時間、空間,要參看每個階段的課程目標、團隊狀態,有賴更多經驗的積累,追求更高的課程效益。
不尷尬心法:習慣成自然,每次都是最優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