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2日

評價活動課程效益 Adventure Wave 帶你乘風破浪!

文/李冠皇

Adventure Wave (Schoel, Prouty and Radcliffe,1988) 理論是體驗教育引導員基本訓練中,應該知曉的概念。每一個小波浪,就代表一個經驗學習圈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若以長天數的活動課程來說,每一波浪代表不同天數、階段,若回歸以學生、老師個人生命時序來看,隨著年紀的增長、不同活動課程、生命課題挑戰等,就是透過先前收穫的經驗,不斷調整應用在接續的生命中,波浪有高有低,如人生有低谷高峰,是一個持續不斷學習的歷程。



Adventure Wave 用來作課程設計的思路,同時也可以作為檢視課程效益的工具。創造大波浪給予學習者高峰經驗 (Peak Experience) ,有賴海床基石夠不夠雄厚,創造巨浪!讓學員乘風破浪,有深刻的體驗和收穫。本文以2013年我參與設計執行的登山課程為例,分析解構 Adventure Wave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 Peak Experience 三個理論概念如何相輔相成,以評價學生學習收穫。(請先觀看課程完整紀錄視頻:2013為自己而爬-圓夢嘉明湖)

前置引導

Adventure Wave 所提的 Brief 不單單只是活動說明/任務簡報,更多的是如何鋪墊學員走進課程裡,面對挑戰課程每個人的起始點不同,更何況這是校本課程,全年級除健康因素外,所有學生皆須參加,那麼老師們在行前引導階段,可以做哪些努力?那一年台北有一部關於高關懷青少年挑戰大山的紀錄片,我們特別在學校舉辦放映會,讓學生看見同齡孩子收穫了什麼。接著同影片中一個很棒的設計,登頂宣言!引導學生寫下自己的改變宣言,並製作成布條,在登頂時大聲吶喊!


行前訓練

為了挑戰3000公尺大山,行前在校內登階、跑步是日常標配,還有六次假日登山訓練,每一次行前訓練就是一個 Adventure Wave ,除了體能訓練外,更重要的是小隊成員間的互動,關心彼此、互幫互助都在每一個攀爬的瞬間,日積月累地創造出屬於小隊的默契、狀態。課程設計者、隨隊老師如果擁有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的視野,就能更珍惜每次訓練,小隊發生的真實情況,作為引導的議題,幫助團隊進化。


活動挑戰

歷經半年的訓練後,正式迎接攀登嘉明湖的挑戰!向大自然低頭學習,是攀登3000公尺大山最具象和深刻的體驗。每位師生的高山適應情況不同,夥伴間的相互照顧更顯重要,在山野教室裡,有些時候老師也需要學生照顧,都讓我看見師生情誼的深化和感動!早上四點摸黑出發,帶著先前製作好的宣言布條,在天使的眼淚前看日出、喊宣言!很可能是每位學生,一生僅此一次的高峰經驗!登頂日的夜晚,請學生在山屋裡,寫下改變宣言的具體行動計劃,看著學生開著頭燈,若有所思、埋首筆耕,知道他們已經走進課堂了。


反思引導

次日下山回到登山口小屋,筋疲力盡的學生們,狼吞虎嚥麵條、熱湯後,我邀請大家進行總結反思。這聽起來有點反常!不應該趕快下山到市區酒店,讓學生好好休息?回到 Adventure Wave 每個波浪的經驗學習圈,是不是做得完滿,選擇 Debrief 的時地,就格外重要。因為體驗太辛苦,當下學生一定有很多話可說!善用引導技術,讓學生暢所欲言且緊扣改變宣言布條、行動計劃,才能完整一個經驗圈的閉環。回顧整個登山課程設計,反思重在「當下」:看電影後、登頂日晚上書寫改變宣言行動計劃、下山後即反思引導。


感謝2013年登山課程主設計者呂岡侃老師,呂老師時任訓育組長,我是到康橋服務一年的菜鳥副組長,給我機會一起參與設計和執行反思引導,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經驗成長契機。更有賴時任學務廖志強主任、教務何俊輝主任兩位長官提攜引領,讓我有機會將體驗式學習,落地實踐在學校場域。



參考文獻:

Schoel, J. Prouty, D., & Radcliffe, P. (1988). Islands of healing: A guide to adventure based counselling. Hamilton, Massachusetts: Project Adventure, Inc.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