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7日
《少年的你》反思霸凌議題
文/李冠皇 KK Lee
十月底在中國上映的電影《少年的你》,首映三天破5億票房,一個月已超過15億人民幣。是一部小說改編的青少年犯罪電影,直面校園霸凌犯罪的議題,被霸凌者的心路歷程,在劇情的鋪陳中,貼近真實地呈現,讓觀眾無不揪心反思,霸凌議題,成為大眾討論關注的熱點。電影雖找來周冬雨、易烊千璽明星出演,但本片我認為應設定為輔導級,青少年朋友應由大人陪同輔導觀影。我也特別邀請學校的老師們,這幾周假日,有時間可以去看看,可以和家長交流,也需書寫反思心得,在處室會議上大家一起交流討論。
學習良性的人際互動
在電影中,主要可以凸顯出三種類型的學生:霸凌者、被霸凌者、目睹霸凌者。在教育現場的老師們,多能分析這三類學生的特質、行為,以不同的互動模式瞭解學生的動機、原因。青少年在人際互動的學習,需要時間、經驗累積,找到自己和他人相處的最佳模式。很多學生在成長歷程中,不清楚、不瞭解「霸凌」的意義,或者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舉動,是屬於霸凌的行為之一。因此,學校的大型集會、班會課,都需不斷的宣導,讓學生瞭解其意涵和如何回應和處理。更多的目睹者,礙於同儕壓力而不作聲,若僅僅只是站出來,表示不同意見,就深怕自己,可能成為下一個被霸凌者,深怕不被這個團體接納。但這是良好的人際互動狀態?老師們更有責任,協助學生釐清和調整。
電影開篇被霸凌到跳樓自殺的學生,一句遺言:「他們一直在欺負我,為什麼你們不做點什麼?」值得我們深思,我們都可能在學生時代,做過旁觀的目睹者,看著同學被欺負、開玩笑,但我們好像沒有覺得事態嚴重,或是有勇氣挺身而出做些什麼?真的事不關己嗎?同學被欺負的時候,難道沒有惻隱之心?這些經驗學習,正是我們可以引領學生調整、改變的契機點。
關心學生,卻沒有打開他的心!
有位莊老師在觀影後的反思紀錄上寫著,曾經帶過的一位學生小張,不自信、脾氣好,因為喜歡自言自語、打遊戲不愛學習,成績和個人衛生差而被周圍同學惦念上,經常會藏小張同學的水杯,眼鏡,一些小小的惡作劇。老師採取了幾個行動措施:一、在班級宣導霸淩對學生的影響;二、聯繫相關家長,對於小張同學的家長聯繫會更頻繁,去跟蹤報告說明現狀,並請家長協助督促學生學習和改善個人衛生;三、分別在班級找了男女兩位正義感和膽子都很不錯的學生,分別在班級和宿舍幫助小張同學一下,有情況及時和老師反映,定期詢問兩位同學的所見所聞。四、我會經常因為他寫一點作業,或者因為他打掃衛生去表揚他,建立他的自信心。
莊老師認為,當時做了一切班主任能做到的,但再反思時,覺得當時忽視了分析他形成這種性格的原因,忽視了小張同學內心的感受,從始至終,老師一直在讓學生往他期待的方向前進,覺得這樣對學生是好的,化解了問題,有利於老師的班級經營,減少困擾。如果以後還有機會帶班級,要儘量打開每位同學的心扉,讓學生主動談他的感受、期盼,他的困擾,需要老師怎樣的説明和協助,能夠從內而外的改變,這樣才是學生自己期待的樣子。
我覺得這樣的回看是很深刻的。我們的確用盡各種方法來關照學生,也和家長保持良性互動,但學生自己,真的願意有所調整和改變?打從心底的意識到自己該有所調整,來回應這些關愛他的師長、同學。這些在更充分信任、開放的人際互動中,是能被看見和實現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