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

沒有控班力,拿什麼教書?


文/李冠皇 KK Lee

當學生都不願意理你,你還要上什麼課?

我以最直白的釋義來破題!也是我這幾個月以來,因新的工作任務和內容,有機會協助在教學現場第一線的老師們,交流互動談論,關於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議題。

老師們在自己的專業本科上,都是學有專精的佼佼者,大家往往多談到,如何讓學生更專注於課堂,讓老師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老師們多希望的是,學生真的有所學、有所成長,以回應教育工作的價值。回到教學現場,如果老師沒有控班能力,課堂沒有秩序、沒有學習情境,更不用談學生如何投入學習,老師亦無法展現教學專業。

我整理出十大課堂狀況,和五大解方,提供給初任教師的新鮮人,有依循的方向。老師的培育歷程漫長且重要,軟實力的累積無法一蹴可幾,就從經驗中學習。


十大課堂狀況,反映老師沒有控班力

一、對課堂或老師有既定印象
學生對自己不喜歡的科目(學習成效低落),對學生間傳聞某某老師很兇、很嚴格等等,這些都成為學生對這一堂課、這位老師既存的印象。怎麼在第一堂課,掌握黃金七秒定律,讓學生對課堂改觀?對老師改觀?就是老師要下的功夫。翻轉印象後,讓學生對課堂充滿期待感,期待下次老師有什麼新招?大概這個班級的學生,也都能夠和老師良好的互動。

二、討好學生吃力不討好
初任老師的新鮮人,可能認為滿足學生的需求,就可以讓學生願意配合課堂教學。學生在這堂課,老師允許下可以做別堂課無法做的事情(校規規定),學生覺得這是「爽課」、「好老師」!但這真的是優秀老師,該做的嗎?

三、沒有師與生的界線
老師和學生稱兄道弟可以,但師和生的界線仍要清楚。新時代的孩子,和老師的互動不像從前,老師也應該順應時代演進,調整師生互動的分際。包括肢體、言語,都不能越矩。同性師生勾肩搭背,也都可能讓學生有不同感受,宜避免之。言語上學生跟老師開玩笑,如果沒有界線開過頭了,是老師問題?還是學生問題?

四、各種理由不想上課
學生找盡各種理由,不想上課。肚子痛、例假來了等藉故離開課堂。不帶上課用具、不願意身體力行參加動態課程等。老師怎麼回應這些狀況?班上的學生都在看,處理的好與不好,會引起連動的正反效應。

五、不斷引起老師注意
有些學生在課堂上,不斷提問、回應老師的每句話,意圖引起注意。老師怎麼回應自如,不讓學生覺得難堪或被忽視,才能讓學生感覺,我是被老師認可的,在有充分默契後,學生自然能收斂。其他學生也在觀看,老師如何盡快回到課堂裡,繼續教與學的流程。

六、學生讓老師生氣
老師可能在課堂上提醒一句,不要講話!學生可能回嘴,我沒有講話啊!你為什麼要誤會我?或是拍桌、甩門有更多情緒性動作。青少年認為,激怒老師是一種炫耀、一種我比老師厲害的狀態。老師若沒有掉進陷阱,沒有跟著情緒起伏和回應,學生也就自討沒趣了。

七、老師的心情不美麗
老師的情緒不能影響課堂氛圍。我們可以有情緒,做最真的自己,在學生面前可以表露真情,我可以為學生寫的日記、聯絡簿內容感動落淚,我可以為班際競賽獲獎給學生大大的讚美,我可以因為學生屢勸不改而痛心嚴厲提醒,但不能因為情緒牽連其他人、事,影響課堂專業。老師的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學生,情緒管理是最好的身教。

八、把學生送到學務處
老師覺得學生不配合上課,就把學生送到學務處。首先判斷,如果是嚴重違反校規的,可以請學務處協處。但若是打瞌睡、叫不動等,老師也將學生送到學務處,對授課老師來說是最傷的。因為最後,學生回到課堂,他還是要面對這樣的師生互動關係。所以控班力強的老師,能夠在課堂當下或下課後,繼續和學生對話互動,以利下一堂課的風景更美麗。

九、讓學生覺得不公平
在一個班級裡,學生要的很簡單。老師是不是對所有人,同等對待。為什麼同樣犯錯,老師給A同學三次機會,我只有兩次機會?當學生覺得被差別對待、被針對的時候,就會影響課堂管理。無差別對待,從一而終地保持,學生對於被糾正、輔導,都會心甘情願。

十、只教書不育人
忽略課堂上學生的行為,認為只要把書教好,完成每周的教學進度,這是對教育工作的不理解,身為人師的一大誤區。除了學科專業,育人的工作更為重要。品格力培養越受重視,我們在教學現場更要身體力行實踐,在非課堂時間,用心觀察和輔導學生的行為問題,讓學生感受的愛和信任,回饋到學習上是相輔相成的。


五大控班技巧,幫助老師專注教與學

這學期,我請學校老師們閱讀《優秀老師這樣做:輕鬆應付課堂挑戰50招》,暑假的處室研習以此為讀本,展開討論和行動計畫,開學至今老師們在實踐中,不斷重新檢視和回顧。解決上述十大課堂狀況,我想除了個人的教學經驗外,也融合這本書的幾個重點,提出下列五個解方。控班力有了,就能更精進教學專業。


一、明確課堂規範和默契
第一堂課極為重要,除了說明學期教學大綱、學習目標和方向外,最重要的是明確課堂的規範,這是這位老師的課堂上,獨有的規範,帶著學生不斷演練養成默契,老師就能專注在教學上。這裡所說的規範、默契,在不碰觸校規的紅線範圍,可以有度的掌握。學生初犯時,給機會帶著演練,就能成為大家習以為常的默契、習慣。例如,發問要舉手經同意,才能發言。當學生忘了舉手示意就脫口提問,可以在回應提問後,和所有學生再提醒,記得先舉手經老師同意再提問,以不打亂上課節奏等。每個規範都有其對應的具體行為,資深老師都有自己一套方法來對應,進階版是讓學生參與規範的制定,更能激發學生主動性,更快形成課堂默契。

二、有原則才能獲得學生尊重
當學生屢勸不改,無法配合課堂默契,或是嚴重到觸犯校規,老師依照校規來處理時,才能立下規矩和底線。學生其實都很聰明,不斷試探老師的底線到底在哪?有經驗的老師,不會一開始就退讓,嚴謹審慎地處理,每位學生在看的就是,老師公平嗎?老師說的是真的嗎?如果有破口,讓學生覺得,有人可以成為例外,那麼這些規範、默契都是可以打破的。反之,老師越有原則,學生越清楚,在這些原則下,我們是可以有活潑應對的空間,也更能獲得學生的尊重。

三、激發學習興趣是老師責任
每位授課老師都是杏壇武林高手,怎麼讓學生覺得學習有趣,充滿好奇、期待,進到每一堂課,這是老師們的責任和專業。活化教學的形式、技巧,武林高手各出奇招,學生可能因為喜歡老師幽默風趣、喜歡老師的上課方式、喜歡老師的評分模式等等,讓學生愛上學習有各式原因,資深老師能發揮自己的講課魅力、氣場爆棚地讓學生投入學習。

四、整堂課學生都很忙碌
讓課堂時間內,有充實的教學設計,學生不可能空下來沒事做。讓學生從頭忙到尾,動手做、小組討論、報告發表等,當學生沒有空白時間,就沒有機會作亂,也因為學習連續性、課程節奏的安排,讓學習層層遞進,全心在學習狀態中。

五、以學生角度出發的對話
學生輔導的經驗告訴我,當我從學生角度出發和學生對話,學生多數是願意接受和進入對話狀態。我常想,如果我是學生,我自己可以接受的什麼?老師的態度、用詞,什麼樣的狀態是我當學生時,我自己可以接受的,如果我自己都無法接受,我該怎麼回應學生,答案就呼之欲出了。當學生願意接受,而且是真的心甘情願,這樣的對話才有意義,才有機會往進一步引導反思。


培養優秀的老師,師父領進門後,在經驗中不斷學習和累積,透過案例的分享,資深老師的回饋提點,可以讓新進老師更快抓到要領。教育工作者,只要從為了學生好的角度出發,我想任何難題都能克服,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愛和信任。教育之道真無他,唯愛與榜樣。



本文收錄於:李冠皇 (2021)。《自主反思力:以學生為本的活動課程設計與實踐》。 臺北:萬卷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