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6日
匠人的履歷表有溫度
文/李冠皇 KK Lee
在教學現場,看到很多學生為了申請到好的大學,在升學履歷上用盡心思,不是花俏的包裝或塞滿獎狀、經歷就能獲得青睞。我們都很清楚,大學面試官看的是你對未來科系的準備程度,這關係到你的動機和過去的實際行動與準備。如何證明你有多渴望、多確定,這就是我理想的大學、理想的科系,這成為申請到更好的學校的關鍵。我把他理解為匠人精神的展現,才能打動面試官,因為那種堅信到底,只為做好一件事、只為鞏固支持自己的志向/志趣,是一種積極正面「看見」自己的體現。
我從小學五年級(1994)開始透過廣播(中國廣播公司)聽轉播員「說」中華職棒的棒球比賽,接著每天買大成報、民生報的報紙,將味全龍隊的新聞、照片做剪報,那時候很羨慕體育記者的工作,每天拍照、寫新聞和球員互動等,立志以後要念傳播系當記者。這項興趣直到1999年味全龍解散,我才停止。我蒐集成冊的十幾本味全龍剪報,就一直放在書櫃中。
直到我要參加大學傳播系面試時,我才將這些剪報帶去面試現場。提到我個人的報考動機和高中新聞傳播社的努力時,我將這些泛黃的剪報拿出來面試官看,以證明我的動機和我對傳播系的渴求。這是一次自我肯定,這個動作僅僅幾秒鐘,卻是我過去累積好多年的心血結晶。能考上傳播系,這些剪報只是原因之一,但這就是我當時最佳的證明,一種義無反顧地只專注這件事情的愿力,當下才知道那樣的力量有多大。
我大二開始在台北、宜蘭高中擔任傳播社指導老師,也輔導過很多學生申請大學,最常見的問題是,動機強度不足。往往報考的科系是聽從爸媽的意象,因為找不出自己的特色、發現不了自己的興趣,所以在其高中生活裡,只有讀書、考試,沒有其他課外活動、學術活動的參加和累積,更不用或無法想像未來藍圖。但隨著教育改革,公私立學校越加重視個人興趣的培養,學生應該有更多機會,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科系的連結。因為那樣有準備、有努力的過程,才能感動自己、感動別人。
最近幾位聚心活動團隊的大學畢業生,開始在職場上求職。同樣的匠人精神,能不能讓面試官看到你過去對活動領域的累積,讓別人認可你的準備程度,以及個人特質的展現。如果你現在感嘆,為什麼累積不夠?因為過去當學長姊們,耳提面命地要大家多去參加戶外活動技能的課程、體驗教育年會的參與等等,往往你是無動於衷地覺得時間還很多、以後再去就好。當面臨求職現場的挑戰時,就知道過去不準備、不累積帶來的教訓有多深刻。
履歷表不是看你有多豐富、多精彩,而是這份履歷表有沒有故事、有沒有生命,能不能做好、做滿,這樣的人(匠人),才有機會感動他人。在我們身邊,每個職場上有好多匠人,都在用生命體現對工作的專業、熱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