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台灣教師屆齡退休,空出的職缺卻乏人問津,年輕人不再以投身教育現場為優先選擇,探究其因,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交互失衡成為首因。以3C用品管理為例,使用時長、網路成癮、媒介素養等問題衍之而生,老師教育學生的職責與權限,變得如履薄冰、謹小慎微,能不能在教育現場踐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則成為投身一線教育現場與否的關鍵因素。
上週在教師培訓時,和老師們分享體驗式學習,看似我在補充4F引導技術中的Feelings & Findings,實則談論如何引導學生進入學習場域、輔導對話、家校互動等,尤其在德育工作上,老師們更聚焦在如何應對學生的情緒沖突、輔導對話,以及自身如何正面積極地看待自己的工作,我在課堂上分享的理論支撐和案例,都值得教育現場的我們一起反思和回顧。
01 你想成為怎樣的教育者?
NLP邏輯思維層次模型/理論:
精神(Spirituality):「我」與世界的關系(For What 人生的意義)
身份 (ldentity):「我」是誰?(Who 對自己的看法、定位、認同)
信念 (Beliefs、Values):「我」內心深處的信仰和原則,決定了行為和選擇(Why 為什麽做、有何意義)
能力 (Capabilities):「我」有什麽能力、策略?(How 如何做)
行為 (Behavior):在環境中「我」做出動作和反應(What 做什麽)
環境 (Environment):外部的條件、障礙(When、Where 人、事、時、地、物)
我想成為一位怎樣的老師?想清楚了我想要成為什麽樣的老師?因此我會去努力朝著目標前進。
借用NLP邏輯層次來看,從上往下思考,從下往上行動,而非停留在抱怨環境不好、自身能力不足等,當你落在下三層時,只知道拼命努力,卻不知道為何而戰?上三層的站位幫助我們看清,我是誰?我為了什麽而做?
接續的是水到渠成的歷程,在我的一畝三分地中,如何實踐我的教育理想和目標,為之努力是充滿動力和能量的。
02 你怎麽了?
兩位學生發生肢體沖突,被老師叫到辦公室,我們請學生寫自述表後,開始追問打架的起因、經過,看似平常的處理流程,卻缺少了真正關愛學生的初心。這幾年在學校我極力推動,老師們第一句話就先說:「你怎麽了……」,能讓學生感受到師長的關心與愛護,那份關愛是當下的、有溫度的,通常學生就掉下眼淚(看似堅強的男生,更多是抵抗不了這句提問),開始將他委屈、不滿、自責的原由鉅細靡遺地傾訴,更好的幫助學生解決他面對的真實難題/議題,最後才是對忍不住動手的行為認錯和懲罰(其實學生本就知道錯,也更願意接受懲處)。
以情緒ABC理論來看,學生有情緒、行為,其真正關鍵的是他的信念、價值觀,而不是表象的事件。以兩位學生肢體沖突來看,讓他想要動手的原因是他人言語侮辱父母,其背後是媽媽不久前逝世,造成他情緒波動更加劇烈。
以老師輔導學生的歷程,老師一句:「你怎麽了……」,讓他從要被責罵、說教的預期,轉換到老師在關注我、擔心我的視角,因此備受感動和溫暖。影響情緒的是我們怎樣看待、認知(信念、價值觀),當認知可以調整時,同一件事情自然有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展現。
03 Yes, And ……
學校的獎勵懲罰制度,是給學生面對自己的過程。對自己卓越的表現,獲得嘉獎肯定;面對記過懲處時,更要積極面對、銷過,後者對學生來說需要更多老師、家長的引導。
學生甚至在老師給懲處的當下,和老師爭辯、懇求不要告訴爸媽等,老師通常回應:「你今天偷帶手機到學校來,我也知道你就僥倖心理,老師也年輕過特別理解你,但是依照規定須要給你開警告信。」這個看似同理的說話技巧是落在Yes, But……的框架里,同理了一半,「但是」後面是老師的談話重點,也是學生最不想接受的事實。
Yes, And ……源自即興喜劇,透過接納和補充推動劇情發展。Yes(接納)+ And(補充),以是的,而且來做為溝通準則,先表達同理,且接續補充,共同解決問題。不評價、不反駁,且是正面的提出改善或建議。
同前段案例,以Yes, And ……來回應時該怎麽說?「你今天偷帶手機到學校來,我也知道你就僥倖心理,老師也年輕過特別理解你,你覺得往後怎麼避免類似情況,你會怎麼做?以及這次違反校規的懲處,你要怎麽銷過改過?」
再舉一個家庭教育場景,孩子不認真寫作業,家長可以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
Yes, But ……:我知道你想看電視,但是現在作業沒做完,你完成了才能看。
Yes, And ……:我明白你想休息,那我們先完成作業,再一起玩遊戲。
你想成為怎樣的老師?
善用NLP邏輯思維層次,成為一位有目標、使命的教育工作者。在不同層次思考,對應的策略方案就不相同,也因此每個人的教育志業之路不同。
你想成為怎樣的老師?
「你怎麼了?」,讓我們成為一位全然接納每一位學生的老師。關注學生的情緒、行為結果背後的信念、價值觀。
你想成為怎樣的老師?
Yes, And ……,讓我們成為一位讓學生信賴、共創解決問題的老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