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

2025 AEE Adventurous Outdoor Learning MasterClass 學習心得

文/李冠皇 KK Lee

四月中,我在桃園龍潭外展教育(Outward Bound)渴望基地,參加美國體驗教育協會(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Adventurous Outdoor Learning MasterClass培訓課程,本次由Dr. Simon Priest授課,課程焦點為戶外教育引導反思技巧,從理論建構到實作演練,讓我們在練習、觀察、對話中,共創學習歷程與收獲。

我手上有一本Dr. Simon Priest和Michael A. Gass 以及Lee Gillis 合寫的《Essential Elements of Facilitation》,是十年前引我踏入體驗教育業界的James老師送我的,書中的漏鬥提問模型,也就是我作為引導認證課程引述分享的內容之一。這次我還特別請Dr. Simon在書上簽名,以作為紀念。對於本次工作坊的學習,我看到學者深耕理論的熱愛和堅持,分享的內容是有系統地整理,且有脈絡和基底,帶我們一步一步向前探索和好奇。


01漏斗提問模型經典再現

Dr. Simon首先表達體驗活動因目的性不同,因次引導反思介入的程度亦不相同。舉例來說,若只是娛樂性質為主的體驗,則不需要引導。最基礎的提問方法3W(What/So What/Now What),適用在簡單引導的場域。要再提升一級引導能力時,則需要了解漏斗提問法(Funneling),透過六個階段的提問,聚焦反思內容,篩出學習者最後的結論和承諾。

第一天下午透過河內塔體驗活動後,讓我們演練應用六個步驟來提問。我在現場的體驗感是,六階段的提問和對照不容易入手,我們過去所熟悉的4F提問法,相對好記、好應用。

課後,我請教Dr. Simon在書中漏斗旁有3W的階段,那我可不可以把4F放進漏斗中來參照。他說,可以的、相同的!這個漏斗提問模型,也同時回應經驗學習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ELC),因此我們把3W、4F參照對應,都能達到相同的目的:聚焦反思。課程中Dr. Simon也提到,4F提問法的創建者Dr. Roger Greenaway是他曾指導的研究生。



02凍結提問法的關鍵

凍結提問法(Freezing)就像是「球賽喊出暫停,時間凍結」的概念,實際上使用時機在學習者不斷陷入重覆性的困境、思維中,致使活動無法進展。譬如:這個要完成這個活動,需要大家一起先做到什麽?讓學習者自己去發現新的思考路徑和收獲,才有機會促進學習和改變。

引導員不能常用凍結提問法,這樣會讓學員依賴引導員的各種提醒,就沒有了自己探索的歷程和學習,我們更應該教會團隊,可以自己提出暫停,這時候就是團隊成長的時機了。

如果我們在活動體驗中應用了凍結提問,在活動後的引導反思,就可以請團隊來談凍結前後的發現與收獲。因為這樣的介入,已成為活動歷程的一部分,所以引導員更要謹慎選擇,在什麽時候應用凍結來促進團隊成長,或者弄巧成拙成為幹擾、指導,則需要更多的經驗積累和養成。


03前置提問法的分類

前置提問法(Frontloading)是將學習前置,以便在活動歷程中,學員的具體行為有所改變。課堂中Dr. Simon用一個推土機和挖土機的圖來比喻,形象化地讓我們知道先推土前置提問(Frontloading)後,有助於活動後的反思引導再深挖。

同時,也以茶壺的形象來展現前置提問,可以有效促進深度的體驗學習,以此相對呼應漏鬥提問,極具巧思和喻意。




引導員在整個活動項目中,前置引導提問的介入,建議只占整體10%的時間來運用,千萬不能成為控制學員行為產出的手段,而且每次最好只問一個問題即可(若該場景有必要跟進第二題,可以!),我的理解是,越簡潔的提問會更有力量。

主要應用在觀察到團隊先前活動中產出的承諾或想法,若一直沒做到,引導員就可以藉此技巧,在新活動開始前給予提問,讓學員去思考和連結,來促進接續活動有新的發展。活動後在反思時,一樣可請學員主要分享,前置提問前後大家行為的異同。


六類前置引導提問,以及提問範例如下:

1.回顧 Revisiting(我們之前說過在即將到來的體驗中會做出哪些不同的行為?)

2.動機(情境/隱喻) Motivation(你認為下次體驗中的學習對你的生活(工作/學校)有什麽用處?尋找隱喻)

3.目標 Objectives(這次體驗旨在教給我們什麽?)

4.功能強化 Function(我們需采取哪些積極行為才能成功?如何增加這些行為?)

5.功能失調 Dysfunction(哪些負面行為,可能導致失敗?我們如何避免?)

6.預測 Prediction(你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麽?)

特別感謝廖炳煌老師作為美國體驗教育協會(AEE)亞洲太平洋地區委員會(APRC)召集人,連結專家到華人體驗教育界,給予我們青年後輩,有更多新的學習和感悟。課程結束後,廖老師和Dr. Simon隨即趕到機場飛往北京,在北京大學第七屆體驗教育論壇,繼續和更多產業界、學術界的夥伴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影響更多學生因著體驗教育而成長改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