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日

2021TIDE國際教師發展大會 我的觀察與反思

文/李冠皇 KK Lee

2021年6月26-27日,由頂思舉辦的TIDE2021第三屆國際教師發展大會在上海圓滿舉行。大會聚焦國際教師的職業發展和專業提升,探討新國際形勢下教師發展的新趨勢。會議內容包括:主旨演講、主題分論壇、圓桌論壇、工作坊、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展、神奇教師頒獎典禮等多種形式展開,吸引了來自各地400餘位重磅嘉賓、國際學校校長和一線教學工作者的熱情參與。我擔任其中一場工作坊的分享,以《讓學生高效自主反思的引導工具-FVC》為題,和在場的教育工作者分享與交流。就本次參會,我觀察收穫到國際學校教育現場,關注的三個焦點,以及在我的工作坊現場,我從參與者得到三個回饋。

一、國際學校深化中國傳統文化課程

我借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概念來看國際學校的角色,國際學校作為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融合場域,化解這兩者矛盾和衝突,促進學生走出去和全世界做朋友(全球勝任力),同時也要有文化自信,向世界介紹自己的文化。因此導入更多本土化的元素,放進課程中,讓學生去體驗、探索,深植文化內涵,是各國際學校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任務和目標。

義格集團總督學、《當代教育家》雜誌總編輯李振村分享《二十四節氣》的課程設計與成果,他提問:讓學生穿漢服、學作揖,就是傳統文化?跟學生現在的真實生活的連結在哪?因此他在做結論時,提出我們應當立足當下看經典,而不是立足經典看當下。我覺得這個提醒非常重要,但就情境學習的角度來看,經典的情景佈建和融入,仍有其必要性,但需要更多的引導和轉化,以回應現在的真實情境脈絡,因此反思引導才是關鍵之鑰。



二、IB課程影響力無限大

在分論壇或工作坊中,有不少嘉賓談到課程設計、課程綱要和課程評量。多會連結或圍繞IB課程體系的核心精神、評量體系、課程大綱展開對話和思辨。顯然IB課程的精神成為一種標準,被不同課程體系、教學單位借鑑和引用,這是IB課程體系的影響力擴大!

我對Theory of Knowledge(TOK )知識理論的見解是,課程訓練學生瞭解知識以及如何獲得知識,養成學生思辨和探究的能力,貫穿涵養在IB各項課堂中。南京泰晤士學校MYP協調員鄭菲老師,分享她在學校一系列思辨課程體系,包括兒童哲學課程、初中部哲學俱樂部、論證寫作以及認識論課程等,精彩的案例和實踐課程的心得。都讓我看見,豐富涵養孩子的思辨能力,需要有系統的基模來建構和培育,以完備探尋知識的能力和反思深度,成為終身學習者。


三、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新世代青少年的「空心病」,如何降低自殺率、心理輔導機制的建立等,一直是參加會議的教育工作者,沉重且關注的議題。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幹預專家徐凱文博士,在大會主題論壇時提出「焦慮時代的空心病與應對」進行了專業分析,以大量事實與資料,來印證一些孩子走上自殺等絕路的深層原因,係在成人價值觀,只關心分數,而忽視或放棄對人的培養,導致了這類悲劇不斷上演。

徐凱文博士表示,從問題和需求出發,通過專業的心理測評系統發現潛在心理問題,並危機管理前置進行幹預。在場很多服務於K12的學校工作者,對於心理檔案的建立,深表同感。長年跟進輔導的紀錄,讓接續班級經營、課堂教學的老師,都能更好的關照到孩子。


本次工作坊我分享Full Value Contract反思工具如何落地到課堂中,幫助團隊文化正向發展,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品德涵養、促進學生人際群育發展的催化劑。工作坊將邀請參與者,先體驗FVC在教學活動中,如何引入和反思,再談理論基礎,接續實踐案例分享,最後談參與者帶回去實踐,要注意的事項和要領。


一、體驗式工作坊的擔心和期待

第一天會議安排為論壇形式,多以聽講的形式來安排,因此對於第二天這場體驗式工作坊,我有很多擔心和假設,怕老師們不夠活潑、活動體驗無法順利開展、都是相互不認識的老師,該怎麼開場破冰,讓大家更快進入課堂中,參與互動。隔日一早我以圖卡(關鍵字+照片)介紹工作坊內容,以及準備的心態,發送在大會微信群組,完成「前置引導」的任務。希望能引起有興趣參加本次工作坊的夥伴,有更多的期待和準備。

結果當天參會學習的老師,積極的參與討論及活動體驗,當學習者內驅力夠高時,透過遊戲、活動帶入體驗環節,接續以FVC引導工具來做反思,後續繼續談理論及案例,老師們能更快抓住FVC的核心概念。更提醒我,要相信體驗式學習的力量,樂在體驗中學習探索,透過有效的反思,才會真正帶走收穫。


二、教育現場的連結與反饋

在案例分享時,我將FVC轉化成中國版的五常品德:仁、義、禮、智、信,放入一帶一路研學旅行戈壁沙漠徒步的挑戰中,我們如何促進學生正向的品格,以回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對我來說,這是極富創意,又讓我驚喜的課程設計與實踐。

現場有老師回饋,將無形的品格涵養到體驗式課堂中,並且賦權給學生,讓學生高度自主反思,讓學生切身深刻的體會和收穫,這是很棒的工具。老師也提到,回到IB教學現場,她將試著在Approaches to. Learning(ATL)找到連結和轉化的可能性。期待FVC有更多的創新和在地化,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風景,將會遍地開花。


三、教育工作者的愛與熱忱

最後提問環節時,從老師們的提問,可以發現大家關切的是,FVC工具回去可以怎麼應用?應用的時候可能會發生哪些問題?是不是不同特質的孩子都能適用?交流的時間有限,我僅能簡短回應。大體係以Full Value Behavior作為觀察的重點、課程設計的指標,連結對應FVC。現場送書給前三位提問者,會後還有老師問,還有沒有書本可以拿,都顯見老師們的求知和探究的精神。

會後還有幾位老師留下交流,談到關於年紀小的孩子如何應用FVC、有沒有其他引導工具的培訓和應用、體驗式學習的理論和培訓等。都足見老師們對教育的熱忱,要找尋更多有效的教學工具、方法,帶給自己教育的孩子。我認為引導技術,不是只能用在營地教育反思引導,更應該成為老師在課堂教學、班級經營、品德教育的核心素養。


延伸閱讀:《自主反思力:以學生為本的活動課程設計與實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