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3日

2021素質教育研討會 關注學習者輸入與產出

文/李冠皇 KK Lee

2021年端午節前的周末,華東康橋國際學校和新學說傳媒,共同主辦了一場研學實踐素質教育研討會,廣邀致力於青少年素質教育工作夥伴,蒞臨本校交流、對話,本次演講嘉賓有來自學校主管教師,以及營地機構負責人,從不同視角分享對於素質教育的實踐心得,激發現場與會者有更多思考和行動。在會議中,我以東道主的角色,發表分享康橋校本菁英課程,設計與實踐的核心關鍵和精神。同時致贈現場來賓,個人第一本著作:《自主反思力:以學生為本的活動課程設計與實踐》,盼有更多同業夥伴,能讀懂和實踐自主反思工具。就本次大會我整理出,大家聚焦關注的有三大議題。


一、關注青少年學習成效評估

當營地教育在內地多元開展後,活動項目新奇有趣固然能成為課程賣點、亮點。不是活動項目不重要,而是深耕營地教育的資深同業都在尋找,如何更有效的驗證學習者的學習成效的方法,讓老師、家長能更直觀看見孩子的改變。無論是華東康橋國際學校以領導技能問卷,觀察體現學生在單車環島課程前後,領導力的變化,是一種量化的路徑。還是其他學校和機構,利用不同的自評系統、多元評量的成果產出,無不希望具體且有效的評估學習成效。

素質教育屬於內在涵養,更多是情意的展現。這些成果展現,通常透過學生實踐,有具體行為展現,就是最佳證明。這些素質涵養,是體現在生活中、生命中,而非一蹴可幾或是在特定時刻展演而得。那麼希望學生收穫豐富,往前回推就是課程的設計與反思內化的階段,精密設計與深度反思,才有機會創造高峰經驗,豐厚生命。


二、導入文化元素創新課程

本次大會多位嘉賓提及本土文化的導入、家國情懷的深植,希望新一代的小夥伴,在素質涵養更上層樓外,都能有家國意識,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我提及康橋以三國、西遊記開展活動課程,能夠讓課程基底廣闊深厚,讓教學領域的老師們充分發揮,同時在活動情境的鋪排上,更是事半功倍,這些文本內容是大家熟悉的,容易連結和帶入。

我想借球土化(glocalization)的概念來看國際學校的角色,國際學校作為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融合場域,化解這兩者矛盾和衝突,促進學生走出去和全世界做朋友(全球勝任力),同時也要有文化自信,跟世界介紹自己的文化。因此導入更多本土化的元素,放進活動課程中,讓學生在體驗中去探索和深植文化內涵,是教育現場工作者們,共同的期待和目標。


三、營地與學校共生成長

現場營地教育機構負責人的分享,讓我們看見新穎豐富的活動項目,還有活動項目和升學履歷的構連,協助學生適性成長,為自己的大學專業科系、職業探索有更多的探索和著力。學校場域創造學習狀態和情境,若營地教育的資源、形式、師資,能夠進到校園豐富課程,這對學校、營地、家長、學生,都能擴大影響力和帶走豐富收穫。會議中天使和堅果派陳總,提到該機構的案例,讓我們看見,營地和學校連結的多種可能性。

學校需要營地資源的導入,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在場的同業也認為,以康橋熱血三國為例,從學校出發的活動課程,才能夠融合學科領域和深化學習。營地機構可以跟進遊戲化模式,那麼學科內容的把控和落地成果,就需要學校方的全力支持和主導介入。同時也提醒了學校教育工作者,如果只是將活動課程外包給第三方營地機構,那麼學校的話語權和主體性,也就相形式微。


我在主題短講時提到,最高層次的體驗學習是服務學習實踐,當康橋大膽啟用十一年級學長姐,擔任八年級三國挑戰營課程的教官,從培訓到實踐服務,學長姐積累的是五個年段的菁英課程收穫,從學習者轉化為教學者,這些具體成果比量化問卷都要更有信度和效度。本次研討會中場休息,學長姐教官也在場和來賓互動,分享各年段菁英課程的學習心得。當每屆學弟妹都說,我以後也要當教官,這般反哺服務的校園文化,就注入康橋校園中,薪火相傳。

本次大會的交流平台搭建,讓我們都有不同的學習和刺激,今天也是走完了經驗學習圈,我們都在Adventure Wave的浪頭上,持續不斷學習、自我更新。共勉同業夥伴,將今日的新發現,接續應用在教學場域中,照顧好我們遇到的每一位有緣份的孩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