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5日

穿越戈壁後,如何有效聚焦對話?


 文/李冠皇 KK Lee

對於體驗教育引導員來說,每一次活動後的引導討論,就像是創作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般珍貴無價。從構思流程、問句設計、情境鋪陳到對話反饋,是提問者和學習者共創的學習歷程與收穫。本篇分享,帶領學生勇闖48公里戈壁徒步後,我們如何引領學生反思,提供一種活動課程設計暨引導的整體脈絡,和教學現場的老師分享。

一、課程主軸和情境明確

一帶一路經濟政策為本的研學課程,以西遊記命名,一路從西安、嘉峪關、敦煌往西,重走絲綢之路。語文課程的脈絡,則以西遊記的讀本為主開展。在活動課程面,特別在敦煌安排兩天一夜的戈壁徒步挑戰,體驗古人走在大漠中的辛苦和艱難。另外在情意的部分,以五常:仁、義、禮、智、信做為第二條課程主線,在研學歷程中,讓學生不斷看見和提醒五常之體現。綜上所述,以有底蘊的文本開展(西遊、五常),學習者在既定的文本中,活潑演繹屬於自己的課程體驗,因此我認為,在預備課程的鋪墊,是極為重要的工作。

二、自主反思工具的實踐

五常是泛FVC自主反思的實踐,讓小隊夥伴自己定義五常和正向行為準則。徒步訓練前一日的五常品格力課程,透過班主任的引導,係以體驗活動、多媒體素材等,讓學生在體驗中領略五常的意涵,進而希望在研學歷程中,有更多的體悟和新解。每天的小隊反思,就以五常開展,讓彼此有更多的檢視和提醒,在正向的提問、反饋和行動中,不斷調整。學生從剛開始認為,五常大道理,我們怎麼會不懂?還用老師提醒嗎?到在活動歷程中,能夠細膩觀察具體行為,和五常的連結有感而發,這樣的學習歷程,彌足珍貴。

三、圓桌論壇式促進聚焦

48公里戈壁徒步後,我們邀請16個班級的反思代表上台,針對引導員的提問,自由發言回應。上台的同學已經彙總過班級的學習心得,由於無法事先得知引導員的題目,坐在台上的夥伴可是戰戰兢兢的備受考驗,而台下的同學們,則是聚精會神的期待每個提問和同學的回答。論壇形式無形中創造出了新的氛圍,也聚焦現場三百多人的目光。引導員的問句設計,也環繞著課程文本(西遊記、五常、一帶一路)開展,和學習者有更多的連結和共鳴。我認為,在形式上有了新嘗試,往後可以將題目量減少,讓發言者有更多時間和機會對話、交流,是我們來日調整的目標。


每一場引導對話呈現,就是引導員的藝術作品展。場景的安排、問題的設計、引導的素材、對話的氛圍、對話的成果等,都是一時之選的結果。引導員在每次的試煉中,不斷精雕細琢,不斷突破框架和界限,才有機會讓所有受眾(無論有無受過引導訓練)都叫好又叫座,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之作,是引導員自我追求的終極目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