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

迎新宿營,為什麼沒能贏得新鮮人的心?


文/李冠皇 KK Lee

日前,某科技大學4系聯合迎新活動,活動過程中,造成學弟妹身心受創,新北地院認為6名擔任活動幹部的學長姐涉犯強制罪,審理判拘役,均得易科罰金。全台各大學校系,多以兩天一夜的宿營,開展迎新活動,內容以團康活動、大地闖關遊戲、營火晚會為主要特點,創造競賽感、互動感,讓同系不同年段、不同班級的學生能有更多認識,在課業、生活上能多加關照。此判例給了大家反思的契機,迎新宿營能不能揮別過往的活動範疇、形式,回到以新鮮人為中心的活動設計,贏得新鮮人的心,更快更好的融入學系的氛圍與文化。

一、宿營,迎新還是贏心?

迎新宿營籌辦者,如何看待「玩樂」和「學習」的比重分配,是能夠體現在活動歷程和成果的。以認識新朋友為例,這是迎新宿營很重要的元素,我們在活動設計時,是朝著聯誼交友遊戲發想,還是以促進團隊溝通、合作的角度來看,就牽涉到玩樂與學習的配比。這條中線偏左偏右,就在學長姊的一念之間,當然就此案例來說,這個極端的、負向的玩樂,就讓整個活動失焦,原本希望的團隊凝聚、組織認同感,反而需要更多時間去修補和再建立。


二、活動,創意還是篡臆?

據報導指稱,該活動環節中,諸如要新生當眾脫內褲、內衣,為小隊爭取分數,等加上活動事先設計了「總召淫臉像狐狸」、「副召男友換不停」等隊呼,法院認定該活動在策劃時已有性、情色趨向。促進不同陣營的競爭,在活動中係以速度(團隊效能)來給予評分,這是促進團隊合作的元素設定,但就其活動內容(脫內衣褲)來說,就落入性別平等的範疇。另外,我以「營火」為例,源自童軍運動,在歌聲中點燃營火後,小隊依序表演節目,夥伴予以童軍歡呼回饋,尾聲以團長談話,帶領大家反思做結。隨著時代和儀式的借用和轉化,演變成大家現在熟悉的「營火晚會」,當我們知道源頭和概念,知其所以然,就能更好的在基底中創新和實踐。活動要有創意,但千萬不要涉及宗教、兩性、政治等議題讓活動回歸教育場域,透過活動的辦理,培養的是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三、學長,傳承還是傳懲?

籌辦新生宿營的學長姐們,心酸誰人知?唯有親自參與籌備過的人,最能體會箇中滋味。犧牲暑假/假日時間,開會、練舞、彩排、行政協調和作業,籌備團隊會經歷吵架、退出、整合,還要鼓吹新生報名,希望能創造出共同的美好回憶。營火晚會點燃營火前,營造的氛圍橋段,各校系有自己的傳統:拜火舞、香舞、火棍舞、火球舞、螢光棒舞等,各系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一屆屆學長姐手把手的教,希望這個特色能被傳承相對的也會有新任的系學會幹部群提出挑戰,為什麼我們非要這樣不可?練這個這麼辛苦,像是被懲罰般被嚴格要求苦練?這說到底學長姐的堅持,無非高度認同該系,才會這麼拼命的守護傳統,要承接更老的學長姐所傳下來的東西有賴系所師生,在組織文化中去碰撞和重整。


四、師長,輔導還是扶倒?

學生活動舉辦,必定通過撰寫企畫書,向學校行政輔導單位提出申請。撰寫企畫書,就是學生時代跨到社會工作很重要的學習歷程。活動發想到把企畫書撰寫完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涉及活動項目、場地安排、人員安排(工作人員、學員)、器材清單、經費預估、預期效益等。所以我認為,能夠寫出一個豐富完善的企畫書,學生在組織統整的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鍛鍊。除了書面輔導,更多的需要老師和學生對話,了解更多細節,甚至活動現場需要有老師的陪伴,作為一個引導的角色,或是有意外情況時,能夠更好的協助學生應變和調整。


五、新生,被愛還是悲哀?

參加迎新宿營,有哪些好處?認識新朋友拓展大學新生活圈、認識學長姐能傳授選課撇步等。像是走了捷徑,很快融入學系大家庭。但這不是所有人參加宿營後都有的反饋,可能因為個人特質、處事風格、生活重心的不同,回到校園後,還是多以單點突破,去認識和結交朋友,讓自己選到喜歡的課、和投緣的人共寫小組報告等。我大學自己籌辦宿營時,也曾和學弟妹說:一生就一次的新生宿營,不要讓自己後悔,少了這段大一生活的回憶。聽起來像是一種道德綁架,卻也是肺腑之言。15年過去了,我自己慶幸,我有參加過學長姐辦給我的迎新宿營,還有傳承、教會我們籌辦活動的大小事。現在我還是會說:一生就一次的新生宿營,給自己一次機會去經驗,可能會有很多驚喜!


台灣的大學系所迎新活動,有可能跳脫宿營模式嗎?需有賴學校行政命令,重建和規範迎新宿營的核心目標,創造新的校園文化,才有機會看見嶄新的迎新活動。如果活動框架不好撼動,現可以從活動內容循序漸進改造,譬如大地闖關遊戲時,帶入系所特色,和系所高度連結(課程/師長/學校生活等),可以在這些內容開展上,促進大家相互交流互動,也許是可突破路徑。要給勇於承擔的學長姐們鼓勵和感謝,關照新鮮人邁入大學新生活,忙碌又辛苦,但這絕對會是是邁入職場前,個人的社會適應力,最重要的滋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