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3日

中國大陸戶外教育發展現況


文/李冠皇 KK Lee

外派到大陸內地工作滿三年,過去這三年來努力了解、探尋在內地實施活動課程所需的各項資源,營地、執行團隊、項目設施等,都關係課程的執行歷程和學習效益。我想談一些這三年來,我對內地營地教育的觀察筆記。



一、拓展培訓轉向營地教育 童軍運動民間推動

大陸體驗式培訓,在這幾年轉向以「營地教育」為主軸,回應政府推動的素質教育。所以各省各地的拓展基地(高空繩索場),都轉型擴建為露營基地。相應引進歐美師資,做系列的培訓、認證,標榜該基地是美國某品牌在中國的基地等,以爭取內地家長認同。

童軍運動,在內地營地教育行業中,持續被推動。尤其多有留洋/高社經地位背景家長,很清楚童軍運動對孩子品格培養、社會適應能力養成等,支持孩子參加海內外童軍營隊。童軍教育在營地教育的主旋律下,持續擴大影響力。

二、學校重視研學旅行 遊學機構紛紛成立

官方教育局鼓勵各級學校辦校外教學,稱為研學旅行,力倡要遊也要學。但實際我們看到遊學團,多是遊多於學。幾乎沒有機構或學校能做到,事前課程引導、小組研究報告、每天體驗後反思、學習手冊書寫、課後英文成果報告等。

不只旅行社知道轉向,以遊學團為主業務的遊學公司陸續成立。主攻各省各國際學校,進校宣傳組團。中國國內或海外遊學團的產品內容,幾乎都一樣。海外志工遊學團,以遊玩為主,志工服務為輔的遊學團,更成為當地的旅遊產業鏈之一,舉個例子,同一間廟的牆壁,不同志工團來刷牆。這是真的志工服務?

三、體驗式學習引導員/教官 持續學習成長

這幾年參加兩岸四地(內地台港澳)華人體驗教育會議,發現多數的內地從業人員,都是很積極地和台灣人互動,想要學習了解更多。內地也有很多機構在培訓指導員/引導員,在這個面向,台灣在團康人員、引導員都是領先內地,但他們模仿得很快,有其表象即有市場。

我的觀察是,兩岸青年成長的養分不同。在活潑應事、靈活度、創意度上,是內地夥伴缺少的。但在肯學習、吃苦上,不會輸給台灣人。內地機構聘請香港夥伴、台灣夥伴,學習童軍教育(技能、精神),聘請台灣老師學習體驗教育、引導反思技術,這些仍然都是進行式。



中國營地教育市場持續擴大,在這風口浪尖上要趁勝追擊,培訓公司採取聯盟形式,跨省、跨區以經營單一品牌名號,盼其擴大品牌效益。內地團隊也擅長操作單場千人以上的活動,這更需要經驗值不斷累積,但若就課程效益、執行細膩度操作細節等來看,還可以有更多的調整。我也要持續和不同的外部團隊互動、交流,把台灣經驗融入,深耕轉化在內地的課程、學生體驗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