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冠皇 KK Lee
研學旅行,或稱遊學旅行、教育旅行,提倡的是一種帶孩子離開課室,親身去體驗、探究,讓知識的學習不再只是書本、網路,透過更多的人際互動、感官體驗,來驗證學習知識。近年來,在內地研學旅行和營地教育一樣,成為戶外教育範疇的主題曲。當大家跟著流行哼唱時,是不是唱對、唱好?還是跑調了?抑或是唱出新風格,引領新潮流?
四月,我陪伴一批九年級的學生,到西安、敦煌進行一帶一路主題式課程。在西安各景點,有其他學校師生,也同步和我們在各點進行參觀導覽。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兩校的學生,在導遊講解完後的自由時間,他校學生坐在各台階上、石碑旁,滑手機玩手遊。我的學生,則是因為有學習任務在手,須先完成任務(關係各組行前研究議題,帶到現場探究、訪問等),但在完成任務後,也和他校學生一樣,在一旁角落休息、滑手機。手機成癮,是當代教學現場,不能迴避的議題。
這幾年來,我們把手機作為生活管理、學習任務的工具。即使外出研學,仍比照住宿生活管理,晚上就寢查房時,繳交手機,隔日準時到早餐桌上集合,可領取手機。成為控管學生不賴床、確保吃到早餐,展開新一日的學習。今年,我將全年級分成五大聯盟,透過網路積分平台,完成不定時發佈的學習任務,各隊、各聯盟爭取生命值。讓學生在遊戲化的歷程中,激發學習動機和興趣。
這是一套全方位的管理機制,舉凡在遊覽車上,學習小隊歌曲;在各景點完成探究任務;餐桌禮儀高標要求;房間內務整理;在火車上完成學習手冊書;學習成果海報繪製;學習成果發表等。學生為了讓生命值延續,無不積極完成,同聯盟夥伴相互提醒、激勵。回到前述,我看到學生在景點,完成學習任務後,在旁休息滑手機時,我覺得該時刻,是該讓學生放鬆。反之,如果研學旅行,無法讓學生主動積極在「學」,而只是配合導遊,完成行禮如儀般的導覽,這和家庭出「遊」沒有兩樣。
另外這次的一帶一路主題課程,新增敦煌戈壁沙漠徒步挑戰,是體驗古人行走絲綢之路之苦,兩天44公里的挑戰,加上夜宿沙漠、早起在夜空下行走,都讓學生吃足苦頭,卻也是最好的生命禮物。走完全程的夥伴說:學習到互幫互助、全班一家、堅持毅力等。這些看似和學科知識是切割的,卻是孩子真正能帶走的學習收穫。這段艱苦的體驗,在大漠之中,深感人們渺小,我們走在西「遊」的路上,是最有生命的「學」習。
研學旅行,應該是一種跨領域的學習,一種主題式課程的開展。慶幸,我服務的學校裡,教學團隊的老師們,有共識地佈建一學期的一帶一路主題式課程,就是要讓研學旅行,是旅遊體驗,也是深度學習。讓學生樂在體驗中,探索知識、帶走能力,是不變的初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