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

2014 體驗式學習知能研習營 (二) 體驗教育理論與學校應用實例

2014 體驗式學習知能研營 (二) 體驗教育理論與學校應用實例 20141225
主講:鄭秀琴 (龍山國中校長退休/台北市綜合活動輔導團顧問/康軒綜合活動課本作者)


寫在最前面
第一次見到鄭校長,是今年九月份,在師大進行亞洲體驗教育學會正引導員口試的場合。我記得那場口試,鄭校長和我談最多的部份,是體驗教育和跨領域學科的活動課程,要我多談談《熱血三國宿營》、《奔FUN古今大稻埕》等課程設計、反思、評量等。也在對談中得知,鄭校長更是康軒綜合活動課本的作者,也相當熟悉康橋長年來推動登山、環島等菁英課程,對於我們正在推行的體驗教育,有更高的期待。今天研習由李副校長擔任引言人,大家才知道,原來副校長和鄭校長是師大前後屆的學弟、學姐,系出同門的緣份,讓彼此的關係更加密切。

先玩了再說
體驗教育工作者,身體力行在各個推動體驗式學習的場合,一定要讓參與者體驗,共同體驗的經驗,才有討論與分享的機會,也更能辯證我們所談的理論基礎。鄭校長首先以「猜拳平手」為暖身活動,在場16位夥伴,兩人一組猜拳出現相同時,再去找另一組猜到相同,以此類推,直到16人一起完成,我們總共花了約60秒。透過暖身活動,可以談論和生活經驗連結的焦點有:配合、妥協、平手沒有輸贏、霸凌等。

接著,進行「撲克牌排序」,依規定序列排序,四小組競賽速度與完整度。第二輪則讓小隊成員流動互換,再進行一次。參與研習的夥伴,體驗到聆聽他人意見、接納、合作、溝通等。鄭校長也提到,還可以討論效率與良率等議題,當這些活動和自身經驗、價值觀等連結時,就能談出很多更深層的內容,但也更需要好的引導提問,才能讓大家更聚焦於討論。

龍山國中的成功經驗
鄭校長提到,民國87年當她接觸到體驗教育後,便開始在龍山國中推動,先從教師成長營開始,針對新進教師融入團隊的凝聚開始,讓新進老師能更快地適應環境,也瞭解體驗式學習法,進而轉化運用到班級經營、領域教學等。

接著她利用寒假,讓資優班的學生進行平面體驗活動以及高空繩索體驗,鄭校長發現資優生多數是本位主義者,當學生在「大擺盪」的上方時,是不是能洞察其能完成活動,是由於地面上其他夥伴的確保與協助,方能成就他的成功?老師在學生體驗時,是做為一個觀察記錄、引導的角色。

最後一個階段,鄭校長更邀請家長來進行體驗活動,以「齊眉棍」為例,目標是讓棍子放下到腰部,但是所有人撐起棍子時,棍子卻一直往上?讓家長體驗到,常常說得容易,卻很難做到。家長的分享連結是,要求孩子好好在書房唸書,自己卻在客廳看電視,這樣真的就是陪伴孩子讀書?

龍山國中的體驗式學習推動,在親、師、生三個面向,有程序的推動,家長更能知道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方式、體驗角度等。老師也更能在三方共同的經驗中,有更多的親師話題與共同的頻率。

研習開始的活動體驗、提問討論,即是經驗學習圈的實踐。體驗教育泛指三大類:
1.平面攜帶式教育活動(撲克牌、扁帶等)
2.高低空繩索(青山繩索場、攀岩牆等)
3.戶外活動(攀登雪山/嘉明湖、熱血三國宿營、校外教學等)

這些活動若沒有引導反思,其還是回歸「活動是活動」的層次。因此我們近年在康橋推動的相關體驗式活動,不斷強化反思引導的時間、提問問句等,就是要讓學生習慣不再只有單純的活動體驗,而是學習反思、表達、運用。

以熱血三國宿營為例,攻略規則設定賺取的兵力點數,同國家的班級可以共用分享,又或者攻城掠地時,規定攻守方小隊最高兵力點數,在這些設定中,我們希望學生跨班級合作共好,而非自己好。這些體會是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的,而不是老師告訴他,學生才會真的有收穫,而且在體驗中充分認同,引導反思的時候,再做連結提問等,這樣才能落實經驗學習圈的理論。

以攀登嘉明湖為例,課程設定為自己而爬的改變宣言,當學生將布條帶到嘉明湖畔,具體地感受登頂的困難,卻能在堅定的自我信念下,逐步挑戰完成,那麼改變宣言的改變,真的很難嗎?這些也都是學生體驗後,在反思引導時要強化的重點,唯有透過這些體驗的過程,才有機會看到學生改變,而這些高峰經驗,和他往後的人生經驗是有機會連結的,當他碰到困難挫折時,是不是有機會回應嘉明湖攀爬的辛苦與困難,如果登山的經驗夠深刻,我們可以預想這些是學生自己可以帶走的。

引導反思的重要
鄭校長也談到,北市正在推動的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重理解課程設計,和體驗教育也有所連結,透過學生的操作體驗,強化與建構學習效益,而這樣的課程設計係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翻轉過往的教學教案設計。相關資料可參考本郵件相關附加檔案(課研組王文德組長日前參加UbD研習提供)。在UbD的脈絡裡,怎麼設計出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引導反思階段能夠成長跳躍(佐藤學),即是老師利用引導提問的技巧熟練度與深度,真正達到有效教學的目標。

鄭校長也簡略介紹各類反思引導提問方法:3W、4F、5Q、六頂思考帽、六雙行動鞋等。因本次研習重點在於理論與案例,相關提問技巧的訓練,應另開工作坊或是認證培訓課程,才有機會更加深究。知道這些提問設計的脈絡,需要透過活動提問的經驗累積,才能練就成熟、有效地反思提問技巧,真正深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學習心得
吳茜/生輔組專員
比起枯燥死板的研講內容,這樣邊活動邊研習有趣的多,而且活動結束後老師馬上講解剛剛活動的意義與學習到的內容,印象會更加深刻,也可以感受到如果學生是用這樣的方式學習效果一定很好;其實在進行這兩個小遊戲時,就可以慢慢歸納出一些小技巧,剛開始進行的時候大家一定沒有頭緒,但是活動中不只一次的練習,就是在讓我們自己整理與檢討,比起一般的學習模式,快速許多。

溫玉伍/舍務老師
探索體驗課程的難度在於,從無到有,從沒有接觸過,到融入行動。鄭校長提供了許多對於本校菁英課程的看法與見解,在設計任何活動時,活動目的、反思、回饋,師生之間的互動情況,都可以當作一個進步的元素。我認為活動最難的地方在於引起動機的部分,開頭是一個活動的關鍵所在。利用每次活動後,觀察學習單的內容及學員的反應狀況,從做中學,不斷的修正活動缺失。建立一套標準活動程序,讓每次辦理學校菁英課程更加順利、完善。

吳惠菁/教學組長
在上一次的王克威老師的講座中,帶著滿滿的感動及想法回去,又在這一次的研習座談中,因為鄭校長的分享而覺知到實踐於現場的可行。我一直相信,所謂教育應該就是教人變得更好,而老師的職責原本就是孩子在生命成長歷程中的引導者,引導他在面對生命的困挫時,能夠有更高的智慧去轉化成長。爬梳兩場研習內容,到發現原來體驗學習的精神也在於此,所以活動的形式內容似乎不是完全的重點了,其重點在於如何引導孩子進行反思,回饋到自己的生命經驗當中。活動可以是動態冒險的,當然也可以是靜態進行的,這讓自己在進入體驗學習融入教學的嘗試中不再會感到害怕和陌生。當然,經由這兩場研習,我也開始思考,在康橋這麼多的精英活動中,如果我們沒有把引導反思的重點揭櫫出來,那麼活動永遠只是活動,甚至很容易被模仿,導入引導反思的體驗式學習,才能真正融入課程,也唯有真正做到這塊,才不容易被取代。

趙晉瑩/輔導組長
感謝訓育組邀請龍山國中鄭秀琴校長,在12/24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引領我們這群已身在康橋精英活動理念與課程架構中的體驗教育小尖兵們,感受充滿學習、激勵與感恩的體驗教育研習。

【學習】從自然的活動情境中擬具團隊共識的--猜拳活動及溝通交流合作分工的--撲克牌活動,所有伙伴們迅速感受【體驗教育從活動過程達成教育目標的奧秘大絕招---做中學】。研習中鄭校長不斷傳授我們:3W、4F、5Q、6頂思考帽、6雙行動鞋等教學秘技,這場研習真是讓我求漿得酒,滿載而歸。

【激勵】體驗教育的教師透過齊眉棍、交通阻塞、賞鯨船及大擺盪等各式各樣精心設計的體驗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針對課程實施中所發生的狀況、待解決問題及內心真實的感受,進行焦點反思。就如同助產士一般的協助學習者學習到【未來生活真切所需、帶得走的能力】,竟與我們康橋教導學生不但要學科學習,更要學習【帶得走的能力】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更堅定我們康橋教育的方向與腳步,是扮演台灣教育家中尖端與領航的角色。

【感恩】從體驗教育在臺灣發展15年的歷史回溯中,我們看到康橋在三個學部中,持續投入的人力培育養成及各項硬體設備的建構,甚至已直接置入課程設計與實施中。這三年來伙伴們在體驗教育課程中:活動前認真的準備、活動中主動的互助、活動後無私的分享等等畫面,一一重新浮現在腦海之中,心中無限感恩這一路上有這樣好的伙伴一同為教育的理想攜手同行。康橋的體驗教育家們,將依循體驗學習圈【體驗、反省、歸納、應用】的成長螺旋,再往下一個更棒的層次邁進!

盧宣志/交通組長
今天的體驗式學習是由前龍山國中鄭校長主講,鄭校長一開始先以兩個簡單的活動展開今天的研習,活動一是學員兩兩互相猜拳時,當出拳相同時立即大聲喊YA,然後以二的倍數跟其它人猜拳,四個人要同時猜中時就比較困難,但大家可以互相觀察對方的出拳而修正,多猜幾次做出修正後,同樣的出拳就會出現。

第二個活動是撲克牌接龍,四個人一組要在最短時間內將同花色按照由小到大依序排列,看那一組最快完成並且正確。我們這組一開始先由大家擬定策略,每個人先大約拿四等份的牌,再將花色分給負責同一花色的人,每個人再將負責花色的牌,依順序排好。

我們這組最快完成,但是在檢查時,我的牌組因為沒有注意順序遭到扣分反而變成第二名,第二次再玩一次時則是組別間隨機交換兩個人。

這兩個簡單的小活動告訴我們,在團體中為了達成共同目標時,必需抛開自己的成見與想法,與其它夥伴達成共識,為了團體的目標而付出,也就是團隊合作、溝通包容、求同存異;看似兩個簡單的小活動,確讓我體驗到身處團體時應有的態度及行為,而我第一次有體驗式學習的感覺。

活動結東後,鄭校長還引導我們從活動中反思自己在面對活動時的行為模式,更加深了我們學習的體驗及效果,讓我深印在腦海中。

體驗式學習主在讓參加的學員真正的體驗,藉由親身的參與活動,體驗到的經驗即是我們帶著走的能力,不同於學科教學,體驗式學習的成效是全方位的人格養成教育,是值得我們一同來學習的課程。
王文德/課研組長
鄭秀琴校長說:「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老師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扮演所謂助產士的角色。」

有別於一般的研習活動,接連兩場的體驗式學習研習,在開場的時候,講者往往會運用小活動來引起老師們的學習動機,並透過分組合作的模式,讓老師們能在短時間內迅速進入學習的狀態,並從中「體驗」與「學習」。

這一次儘管需負責拍照紀錄研習活動,無法全心聆聽鄭校長的簡報,但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整場研習,卻更能從老師的反應與神情,發現更多訊息與感動。例如,集思廣益時的氛圍與小組討論時的專注,以及各小組競爭後,檢討成敗的省思與回饋,這一切無疑正是「體驗」學習的一種學習風貌。

對於這一場研習,我所得到的收穫有以下兩點:
一、確認課程再造的方向是對的
中學部這兩年的持續耕耘於課程再造,而當中的重點更在於「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設計」,也就是透過各種教學設計,嘗試讓學生能透過教學活動的引導,自發地學習,並讓學習更為有效。這種教學的設計概念,出自於蘇格拉底的「產婆法」,教師扮演的角色從「教學者」進化為「學習引導者」,教學的設計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為原則,讓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最大化,甚至有跳躍式的學習。

其次,鄭校長以學習金字塔為例,提出「讓學生做,學習效果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符應了杜威「做中學」的教育理念。而讓學生做,「主體」是學生,「做」更是體驗的一種方式,這也是課程再造的一環。

二、了解體驗教育與教學理論的結合
鄭校長簡要地介紹了體驗教育的基本理論,包括:體驗教育的發展沿革、釋名、過程、課程元素、Kolb四階段的經驗學習圈理論、全方為價值契約、引導反思與一般教學的不同、提問技巧、反思的層次與反思提問,以及反思的帶領等。

並且,結合分組合作學習、臺北市正推展的「重理解的課程設計」,以及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概念,說明體驗教育在教學現場的應用,其中,「體驗、反思內省、歸納、應用」對於教學設計而言,往往可以達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值得納入教學設計的參考。

而反思的提問,也點了出提問技巧的重要性,可惜時間有限,未能有更多的介紹,期盼能有更多關於「提問技巧」的分享與研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