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8日

2013攀登嘉明湖 為自己而爬


從登山始業式開始,287位八年級學生,歷經169天的訓練與準備,在今年十月底,完成攀登嘉明湖的壯舉。這可能是每位參加的學生其生命中,唯一一次攀登大山的體驗,在14歲的年紀,能夠完成自我的挑戰,是格外特別且珍貴的經驗。


我們,為了什麼而爬?
半年前,我和呂組長就在思考,如何強化學生爬山的動機,和其自身的連結性。因為如果沒有一些動機,學生就是接受家長、學校的安排,參加訓練、走完行程,學習到的只有登山技巧和、及對登山運動的體驗和認識,這是屬於認知(Cognitive Domain)與技能(Psychomotor Domain)的教學目標層次。如何提升到情意(Affective Domain)層次是我們一直以來在設計各類體驗式活動課程時,其努力的核心價值。


我們先問自己,八年級的孩子,到底為了什麼而爬?當我們都沒有答案時,我們試著透過都市人基金會28天共生營《縱行囝仔》紀錄片,讓年紀相仿的孩子觀看,看見電影中孩子因為共生營、因為爬大山而有的改變,並且反觀自己,這一次你想為自己的什麼改變而爬?這時,訓育組的夥伴們才體悟到,原來,「為了什麼而爬」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我們替學生想,而是學生自己想的,才跟自己有連結、有關係,也才會開始有那麼一些些動機。


登頂改變宣言
因此,2013康橋雙語學校圓夢嘉明湖菁英課程,是以「蛻變」為主題。學生寫下自己的改變宣言,寫下對自己的改變期許,並且要做成布條,揹著上山,到嘉明湖畔大聲宣讀自己的改變宣言,這趟攀登之旅,有了一個目標、一個動機,揹著布條上山,就像爬山一樣,如果連登上嘉明湖都能完成,那麼對自己的小小改變,又會又什麼困難的?知行合一的體驗歷程,才是最特別與珍貴的。我認為,體驗式學習是一種方法學,讓學生在體驗中,自己去發現和體會,我們想要給學生的收穫。

學生在攻頂後,回到嘉明湖避難山屋,開著頭燈書寫反思學習單,寫下自己的改變宣言,其具體的行動計劃,我們都很清楚,這些改變宣言,不會因為在嘉明湖畔大喊,就會有所改變,試著擬出計劃,讓改變宣言有機會被實踐。看著大家專注書寫的照片,還蠻感動的。


為什麼要引導反思
今年的另一個突破是,我們在第三天學生下山回到向陽管制站時,立即做引導反思,把握黃金時間,在體驗的當下,留住爬山的感覺與氛圍。很多學生回到管制站,看到我、看到投影機、投影幕架在餐廳時,第一個反應是:「又要反思囉!」因為從七年級開始,每每活動後就是反思時間,從不習慣到習慣,學生也意識到學校不會再只是辦一個活動而已,而是要我們自己去思考、去分享。這是我們和孩子建立的課程模式與互動關係。

四梯次,每梯次的提問,是經過設計與調整,我在管制站負責公告每梯次的動態,因次我可以觀察每梯次學生的動態與特質,搭配各梯次機動老師、嚮導、攝影師回到管制站給我的一些訊息來做設計調整,這些訊息包含學生的體能狀況、特殊行為、話語等等,就成為引導的重點與脈絡。要學生反思時,引導的脈絡或中心思想不清楚時,就可能徒勞無功。每位引導員的引導風格不盡相同,我很感謝過去幾年的課程經驗,讓我還算能掌握重點,且清楚地強調關於改變的主軸。其實我還蠻期待,如果每位嚮導都能有引導員證照,那麼引導反思的效果應該會更好。



聽見孩子的聲音 學習成果報告
學生究竟改變了多少?唯有自己最為清楚,透過八次的行前訓練,每位夥伴在體能狀態上,已有相當的準備。但是除了外在的、看得見的蛻變,每位夥伴打從心底要改變自己。帶著改變的心情,這次不為別人,要為自己而爬,攻頂嘉明湖。
長大這一條路,就像攀登嘉明湖的路一樣,有很多歡笑與淚水,唯有深刻去體驗與面對,才有機會豐富個人的生命樣貌。關於改變宣言,和體驗爬山一樣,唯有行動才有機會改變!

12/13()八年級Open Day,歡迎八年級的家長,第五節課時走進學校,來聽聽八年級孩子,是如何看待這一趟圓夢嘉明湖之旅,他們將製作簡報及影片,來回顧、反思、分享這次蛻變成長的喜悅,現場也會有七年級的學弟妹一起聆聽。敬請期待。

延伸閱讀:
Bloom教學目標
AAEE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引導員認證課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