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5日
為什麼老師也要會帶活動?
文/李冠皇 KK Lee
這學期進行以FVC為本的單車環島領導力課程,由班主任進行體驗式領導力課程的帶領、反思,第一階段課程結束後,老師們給我的回饋是,能不能再培訓怎麼帶活動?有沒有更多平面活動可以學習,這樣可以運用在班級經營上(非領導力課程時段)。這才讓我意識到,原來先前的培訓,我專注在體驗學習理論、反思引導技術、領導力的課程操作和反思,卻忽略了老師們的養成背景,活動帶領的經驗不夠,即使有操作流程,但面對的學生不同,和培訓時的情境是截然不同的,當學生有不一樣的反應、不一樣的體驗結果時,對班主任來說會很吃力,不知道怎麼活潑應事的回應、引導。
活動,滲透在生活經驗中,從小在學校場域的各類活動參加(班級活動、慶典活動等),高中、大學開始有很多年輕學子,學習規劃和執行活動,接著是出社會後,依然有大小活動要參與或執行,這是人際互動的一個平台,無論你願不願意,這是逃不開的基本現實。企劃、執行活動有更細緻的分工,能夠主持帶領活動,是在各項分工歷練中,最難養成也最需要豐富經驗來預備的。
活動帶領技巧,我認為包含四個元素:「個人魅力」、「活動規則」、「身心安全」、「回饋反思」。「個人魅力」包含儀表、態度、口條,能不能讓大家專注於帶領者,需要部份的天賦,以及透過經驗累積。「活動規則」要講清楚,讓參與者能夠有所依循,不能被質疑和挑戰,要說得清楚明白。「身心安全」指的是讓活動參與者,無論在身體上或心理上,都是備感安全的,細膩的觀察團隊非安全的動作、話語。「回饋反思」作為活動的總結階段,讓參與者和帶領者有機會對話回饋。
我將活動帶領技巧,拿到教育現場來看,老師在課堂上也需要四個元素:「控班能力」、「課程說明」、「課堂教學」、「評量回饋」。個人魅力對應的是控班的能力,怎麼讓學生注意力集中,不吵鬧能專注,是控班的能力展現。活動規則對應的是課堂教學活動的說明,接著讓學生互動、學習,老師要更多的觀察和回應,最後是評量回饋的部分。
我們習慣從活動領域的背景來看待體驗式學習的教和學,卻忽略了活動帶領技巧的基礎性培養,對教學現場的老師來說特別重要。因為老師對於個人魅力的營造、控制活動時間、活動規則說明、學生活動後的活潑應變,都要很多很多的練習和培養。如果連活動帶領階段都無法細膩、完整,那麼何談反思引導的質量?所以往後對老師的培訓,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操作練習,怎麼帶領活動,這可能是非活動背景出身的老師們,最需要的。
在教學現場的老師們,不僅只是一位老師,還要當一位活動人,要能夠帶好活動(課堂教學),再談反思引導(多元評量),效益會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