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在莫高窟前震撼,在《又見敦煌》中落淚,在畫紙上找到答案。敦煌學,我們這樣學!

文/李冠皇 KK Lee

敦煌學,如何引領學生學?我們在課程體驗中,分別以洞窟、戲劇、臨摹三個不同場域、形式、維度,來建構學生的認知、情感與技能。

2025年10月18日

十個淚目瞬間:在戈壁,是學生教會老師什麽是「仁義禮智信」!

文/李冠皇 KK Lee

2025西遊記戈壁沙漠42公里挑戰日前一晚,我在誓師大會上,特別和全體夥伴說:品德教育我不會教,也教不出來,而是透過每一位夥伴在大漠里,實踐仁、義、禮、智、信,透過大家互助、包容、友愛,讓品德教育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

這個學習歷程中反而是學生在教我們老師,到底什麽是五常!五常在我心,走出好品格,不會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具體可見的。Full Value Contract 自主反思工具的應用,成為最重要的基石。

本文主要分享在沙漠中,十大感動瞬間。這些定格的瞬間只能萬里挑一來做代表,因為同樣類似的畫面不斷重覆出現在不同班級里頭,是課程設計之情境給予學習者的空間,展現出具體可見的五常行為,展現出不一樣的課堂風景。

2025年10月17日

教育,最美的樣子:看見學生在絲路上,為歷史流淚,為團隊驕傲!如何巧用“引導式反思”在西域古道澆灌出課程奇跡?

文/李冠皇 KK Lee

研學課程如何透過不同的載體,讓學習者有感而發?我以校本課程西遊記為例,明確一帶一路政策文化為基底,在西安、敦煌、蘭州等路段安排活動、導覽皆圍繞此一主題開展。本課程透過三類載體,讓學生反思和對話。

2025年10月15日

用生命值代替分數,用布章記錄成長:我們在戈壁中實踐的教育創新!

文/李冠皇 KK Lee

世界童軍運動(The Scout Movement)超過百年,借鑒其三大制度,轉化應用在活動課程中,朝本土化、校本化落地實施,我對三大制度所理解的教育意義,將其轉化為三大教育目標:社會情緒學習、遊戲化教育、品德教育。

2025年9月17日

教師的動態引導術:一條扁帶,設計出有溫度的反思課


文/李冠皇 KK Lee

應用扁帶或繩子,讓學生在動態體驗中反思和對話,我們常做的形式是十字型或單線型。學生全身心地進行挪動和思考,來創造看見彼此的共性、特質、興趣等,讓這些對話是立體且有生命的。本文試圖透過不同提問設計,來拓展老師們的創意思維,舉一反三地應用在您的教學現場。

2025年8月20日

你想成為怎樣的老師?

文/李冠皇 KK Lee

近幾年台灣教師屆齡退休,空出的職缺卻乏人問津,年輕人不再以投身教育現場為優先選擇,探究其因,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交互失衡成為首因。以3C用品管理為例,使用時長、網路成癮、媒介素養等問題衍之而生,老師教育學生的職責與權限,變得如履薄冰、謹小慎微,能不能在教育現場踐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則成為投身一線教育現場與否的關鍵因素。

上週在教師培訓時,和老師們分享體驗式學習,看似我在補充4F引導技術中的Feelings & Findings,實則談論如何引導學生進入學習場域、輔導對話、家校互動等,尤其在德育工作上,老師們更聚焦在如何應對學生的情緒沖突、輔導對話,以及自身如何正面積極地看待自己的工作,我在課堂上分享的理論支撐和案例,都值得教育現場的我們一起反思和回顧。

2025年4月24日

2025 AEE Adventurous Outdoor Learning MasterClass 學習心得

文/李冠皇 KK Lee

四月中,我在桃園龍潭外展教育(Outward Bound)渴望基地,參加美國體驗教育協會(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Adventurous Outdoor Learning MasterClass培訓課程,本次由Dr. Simon Priest授課,課程焦點為戶外教育引導反思技巧,從理論建構到實作演練,讓我們在練習、觀察、對話中,共創學習歷程與收獲。

2025年3月13日

樂高認真玩 有效溝通 看得見 摸得著 學得到!

文/李冠皇 KK Lee

二月底邀請陳國棟教練,帶領25位德育處伙伴,透過〝樂高認真玩〞(LEGO SERIOUS PLAY,簡稱LSP)作為載具、媒介,來談有效溝通技巧與心法。

同時也體驗了樂高認真玩L1級別,透過搭建樂高,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回到教師個人的現狀與期待,讓工作伙伴彼此有更多深刻的傾聽和對話,更能將本次培訓體驗,轉化為師生有效互動的工具之一。

2025年2月11日

究竟是誰從課堂中逃走?逃的又是什麼?

文/李冠皇 KK Lee

在許多教育培訓、會議現場,我們常會聽到老師們提到:現在的學生都不想上課、不想學習,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教學工具,也派不上用場,使不上勁!老師們的肺腑之言,精準地描述那些從課堂中逃離的學生們,尤其在高學齡段的中學、大學課堂中,更能看見這類學生的學習狀態。但反問我們自己,作為一位教學課堂的老師,我們真的全身心在課堂中,沒有逃離課堂?老師的狀態又是如何?